戚继光是明代军事家、抗倭名将,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一说山东省东平,亦有说法为定远)人。他是将门之后,自幼随父习武。16岁(亦说17岁)时父殁,袭武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中武举。因俺答(明代蒙古族右翼土默特的一支)骚扰,会试未成。参与京畿守卫,督防九门。
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守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凭借战功,累迁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47年后,崇祯帝始为其平反昭雪。立“表功祠”,门槛为“千秋隆杞典,百战著勋名”。黎民百姓亦为其建祠、立像,并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功在社稷,普济苍生”的民族英雄。
他结合日常练兵与平倭戍边的实战经验,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以及《临戍要略》、《武备新书》等9种兵书武典和诗文《止止堂集》以及家乘性质的《戚氏家传》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其代表作,不仅是著名兵书,而且是重要武术典籍。书中有关拳术、枪术及其武艺、实战节奏、时机、练兵、求实等理论,对后人研究武术历史与发展均有重大影响。他因练兵需要,以当时十六家名拳为基础,且向同辈名将刘草堂请益拳法,择其善者,精心创编为《三十二势》,作为《纪效新书》的重要篇章,名为《拳经捷要篇》,后人称之为“戚家拳”。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80年代初,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发现戚继光十四代孙戚保祥在多年潜心研习家传“戚家拳”的基础上,将原“三十二势”演绎为一百零八个动作传世。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戚继光传奇(戚继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