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奇《4分33秒》
作品简介
《4分33秒》是美國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最著名的音樂作品之一。任何樂器或樂器組合皆可演奏《4分33秒》,但比較常見的版本是以鋼琴演奏。可是,根據《4分33秒》的樂譜顯示,演奏者從頭至尾都不需要奏出一個音。一般來說,鋼琴演奏者在樂章之間會做出開合琴蓋、擦汗等動作,而在演奏這首樂曲期間聽眾聽見的各種聲響都可被認為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因此,《4分33秒》具有機遇音樂的特徵。而因為這部作品在演奏時演奏者不會演奏出一個音,所以常被稱為「四分半鐘的寂靜」。另外,因為此曲的演奏會被環境與觀眾行為影響,所以每次演奏期間發出的聲音都會不同。
此曲子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長度為30秒;第二樂章長度為2分23秒;第三樂章長度為1分40秒。
《4分33秒》的首次公演是由大衛·都鐸於1952年8月29日在伍德斯托克進行。
作者自述
他們錯過了[《4分33秒》的]重點,因為根本沒有寂靜這一回事。他們認為[《4分33秒》的演奏]是寂靜的,全因他們不懂得如何聆聽偶然音樂。在第一樂章中,你可以聽到正在外面吹著的風。在第二樂章中,雨水開始敲打屋頂,發出淅瀝聲響。而在第三樂章中,觀眾在談論或步行時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音
—— 約翰·凱奇在《4分33秒》首次公演中的演講。
作品影响
此曲在音樂界引起過震撼,也是現代音樂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凱奇指出,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應該被抹平,全因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凱奇亦認為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因此他創作的《4分33秒》就表現了這樣的一個過程。《4分33秒》亦代表了凱奇「任何聲音都能構成音樂」的觀點。凱奇曾在許多場合中指出《4分33秒》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保羅·赫加蒂指出凱奇的《4分33秒》開創了噪音音樂(英語:Noise music)這個音樂種類。對赫加蒂來說,噪音音樂是指由隨機噪音組成的音樂。
《4分33秒》是一個自動性主義作品的例子。自動性主義作曲家都會在作品中盡量減少作曲家及演奏者的介入,並以環境、聽眾和表演者所發出的聲音作為曲子的主體。作曲家及演奏者在《4分33秒》中幾乎沒有介入,因此是自動性主義作品中的傑作。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