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学会】乌蒙一叶|五十年前过年时那些有趣的往事(湿妺影院免费)

【西部散文学会】乌蒙一叶|五十年前过年时那些有趣的往事(湿妺影院免费) 主 办 西部散文学会 2022年第025 期总第1513期 感觉刚放假,一晃,这年就算过完了。 现在的过年,特别是城里的过年,

【西部散文学会】乌蒙一叶|五十年前过年时那些有趣的往事(湿妺影院免费)

主 办

西部散文学会

2022年第025 期总第1513期

感觉刚放假,一晃,这年就算过完了。

现在的过年,特别是城里的过年,除了放假约饭喝酒打麻将,这些任何假期都能做的事外,没有给人留下多少过年特有的味道。过了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妙趣横生特别美好的记忆让人回味。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因为进城了?!反正每到过年的时节,都会回想起那遥远的、名叫中坝田的小山村,半个世纪前童年时过年的情景,许多年味酣畅香浓的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时光穿越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的山村生活还很贫困,住的还大多是土坯墙茅草屋,许多人家有时还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顿顿吃米饭,穿的是补巴垒补巴的衣服。不管平常生活怎么苦,但过年家家户户都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仿佛一年的好日子就集中在过年这几天,要办成每家每户最隆重的盛事。

时令进入腊月,地里的农事都做完了,村民们就闲赋下来,主要的任务就是准备过年了。过年要准备许多东西,每家计划的又不太一样,但主要的事物大体上是一样的。我的父母是乡里工作,过年的准备工作全是外婆带着我们姊妺来做。大人们有条不紊的磕糯米面、推豆腐、做豆豉和酿甜酒等等……小孩们也紧张有序的忙着:上山砍碗口粗的映山红树来削疙螺、砍一节细短竹筒拔几片公鸡翅膀上的毛来装毛搭等等,整个寨子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这些事里面最有技术含量的要数做豆豉和甜酒,外婆每做一样都带着我们姊妹几个,边做边教。有的人家也要请外婆去做指导。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做了,而我现在还会这些手艺,都是当年外婆的功劳。

一、做豆豉

先说做豆豉吧。外婆用木升子去楼上的竹篓里印一升黄豆下来,把石砂筛过,杂物捡尽,倒进木桶里,加上井水泡起。水要高过豆子五公分,大约要泡上一整天,待黄豆泡软发胀后,能用手捏碎了,才倒进筲箕里把水滤干,然后用大的木甑来蒸,一般从中午要蒸到晩上才能熟。与此同时,外婆让我们去小河边的竹林下去割那厚实碧绿的豆豉叶,先在河水里洗净,回家再用井水清洗一遍凉干。先在一个大的竹箩底铺上厚厚的一层。黄豆蒸熟后,从甑子里倒到豆豉叶上,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就马上用豆豉叶盖个严严实实,上面再捂上一些麻袋之类的物件保温。竹篓要摆放在离火炉不远的地方保暖,不能太冷,冷了就发不起来。大约一周左右,豆豉就发酵好了,那特有的又臭又香的味道就会从箩里散发出来。我们就把竹箩抬到堂屋里去,揭去上面盖着的东西,豆鼓略带臭气的清香马上扑鼻而来。用筷子挑起来看,细细透亮的像蜘蛛丝一样的丝线把橙黄湿亮的豆鼓一颗一颗的连在一起,随便挑起,都是七八颗一团。香气纯正、颜色透亮、丝多且绵的就是上品。要吃新鲜的豆豉颗的,就找一个陶缽缽装上一些,用时凉拌热炒随意,也可以趁软掏一些捣绒打成一砣一砣的、长方体形状的豆豉粑存放,要放更长时间的,就摊在大篾盆里去晒,没有太阳的天气就放到火头上去炕干。干豆鼓颗可以放上一年半载,想吃干的就加上辅菜直接加工,想吃软的就用水泡个一天再蒸再炒都行。豆豉颗的吃法很多,常见的京葱拌豆鼓、豆豉鱼等等,最著名最实惠的我觉得当数油渣豆豉颗了。豆豉这东西,吃得惯那味道的都说好吃,吃不惯的却避而远之,但吃上几次后,大多数人就离不了。

二、酿甜酒

做甜酒也是很讲究的。要先选油光滑亮的糯米泡上十二小时左右,用杉木做的甑子蒸上半天。蒸到熟了的时候,香气能传遍半个寨子,米好的会传得更远,传到寨子边的路上去。过路的人闻到都会深吸几口气,赞道:这是哪家的糯米饭,真香!蒸好后的糯米晶莹透亮,外婆会格外开恩,用一个小碗挑两筷子糯米饭在里面给我们吃,多了不行,算是对我们和她老人家一起忙前忙后的奖赏。与做豆豉相反,要凉得好。蒸好的糯米倒在一个宽大的簸箕里均匀摊成薄薄的一层,为了让它凉得更快。待放凉后,就把事先用手捏碎的酒药按一定的量撒在糯米饭上,再用双手去把它们拌和在一起。搅拌时要边用清水湿手边去搅拌,否则糯米饭会紧紧的粘在手上不掉下来。搅拌均匀后,就一捧一捧的用双手搂进一个不大不小的陶缸里,边装边用手掌压实。外婆边压还边对我们说她的诀巧,叫什么:紧酒松豆豉,意思就是做甜酒要压紧,做豆豉时要松、不能压。这样边捧边压,堆成一个圆锥体。压光滑紧实后,在锥体的顶端圆圆的挖上一个铜钱大小的洞,用拇指食指中指并拢,先捉两小撮酒药放在里面,最关键的是还要去燃着的煤炉里找一颗大小适中、冒着红色火焰的煤颗塞进洞里,迅速的用糯米饭盖上,仿佛怕让热气跑掉。外婆说,酒米饭是凉透了的,要给点热源做引子,才能发热发酵。边说边迅速在上面盖上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捂上一件又一件棉衣或薄被,再用绳子捆了又捆,像六月间包裹新生的婴儿,不能受丝毫冷风。这一切收拾停当后,还要找一个又深又厚的稻草窝把它放进去暖起,或者就直接用两根板凳架起摆在炉火旁,避免着凉。过了六七天,外婆就叫我去看酒开始发酵没有,这不用解开厚厚的捆得严实的包裹,只要找个缝隙把手插进去,试到里面开始发热了,透出来淡淡的香甜味道,就知道酒开始来了。就这样隔三岔五的去试探,温度越来越高,香气越来越浓。要成熟的那几天,如有人从屋外进来,都会闻到那又香又醇的味道,就会称赞:你家做的这窝甜酒一定很好。甜酒做得好不好,首先当然是甜不甜,然后就是看浸出来的酒酿汁多不多,好的甜酒酒酿汁多得会把外面包裹的衣物都湿透。又甜又多汁的就是最好的了。农村人把过年时做的酒好不好与这一年的时运联系在一起,如果哪家做了一窝好酒,说明这家人来年做什么都会顺顺序序;如果哪家做的酒又酸又辣,表示这家人年运就不会好了。要是有的人家偶尔做的酒米都变红了,做出又红又甜的好酒,这家人来年就更是要红运当头了。外婆做的甜酒每年都很好,我认为这主要是技术问题,偶尔年把也会做出红的甜酒,但也记不清那年我家是不是有什么好事了。甜酒在农家的用途很广,特别是有不速之客,来不及做什么好东西待客的时候,就可以用甜酒煮糯米团子、鸡蛋,可以煮黄粑、饵块粑给客人吃,这也显得很热情好客,让人不会感到怠慢。到夏天,地里劳累半天回到家,那怕煮一锅纯甜酒,甚或懒得煮的,就从水缸里随意㸓上两勺井水,再和上一勺甜酒,喝上两碗,满身的汗水和疲惫也会消解许多。

三、杀年猪

山村里准备过年最隆重的事当然要算杀年猪了。那时,寨子上凡是有点劳动力的人家,不论大小,都要喂上一两头猪杀来过年。有些人户的猪要喂差不多两年才宰,最大的猪有上六七百斤的,长得像一头肥壮的小牛犊。杀好剖开后,尾座子上的膘有一大巴掌多厚。我家外婆每年至少要喂上一头猪,有时年中还会买一头小猪和年猪一起喂。我们兄弟姊妹们放学或周末,要就是背着背兜或提着竹篮去田间地头打猪草,要就是上山去拾柴禾。回家还要把猪草砍碎后放进猪食锅里,在灶上用柴火煮熟,再撒上些磨包谷面时筛出的粗壳和打米时背回来的米糠,就是猪的美食了。我家喂的猪在寨子里算不大不小的,喂两头时大的杀了,小的喂到第二年有一年多的时间,就算寨子上的大猪了。寨子里只有一个屠户,他的额头长得向前突,加上有只眼晴有点瞎,眼窝显得更深,前额向前伸着,就像寨子后面高高的突兀的岩石,他的辈份也高,寨上的人都叫他岩头大爷。到杀年猪时,家家都要请他,时间上要预约排队。外婆提前两三天和岩头大爷约好日子,就安排我和弟妹们上山去拾几梱干柴来准备烧水烫猪。一般岩头大爷都会把两三家人的猪安排在一天宰杀。一大早,这几家人的壮劳力就来到寨旁,选一个较平整的坝子,在边上现挖一个大灶,坐上一口大铁锅,锅里加满水,把锅口和灶沿接触的地方用刚挖出来的湿泥巴塞紧,只灶的后方左右各留一个出气的孔。杀猪的人家就把先捡来的柴禾抱到灶旁,安排一个人专门负责来烧火。一会红红的火苗就从留的气孔里窜出来,锅里的水也开始冒烟了。岩头大爷就约上三五个精壮的汉子,对谁抓猪尾巴、谁和谁提后脚、谁和谁捉猪耳,事先都要作一个安排。一般抓猪尾提后脚的人力气要大,他们只要一伸手抓住猪的尾巴和后脚,它就跑不动了,如果气力小了抓不牢被猪挣脱,猪也知到危险,会死命的逃,像发疯一样,很难重新抓住。事先作了安排,基本上一抓一个准,再壮再凶的猪也难逃厄运。有的人家户迷信,要把猪捉到堂屋去杀,说是要贡菩萨,还要用纸钱醮上杀口的血去烧来祭祖。我家没有那么多讲究,把猪从圈里赶出来,在门口的院坝里几个人上前抓住,提到血迹斑斑的杀凳上就地宰杀。猪的惨叫声整个寨子都能听到。我年纪小、胆子大,外婆让我负责用一个盆装上点水、放点点盐,送给杀猪匠请他接猪血。外婆和姐姐们对猪有感情,不忍心看,就躲在屋里不出来。岩头大爷技术很好,都是一刀毙命,手还游刃有余去血盆里划拉两下,以防猪血冻住。杀完后,我就一步不挪的去守着大人们烫猪,不是想去帮忙,也帮不了什么忙,是等到开膛剖肚时,请岩头大爷先把猪尿泡摘给我,我自己去把里面的尿倒干净,再拿着它到还烫着的大铁锅边缘去反复搓揉,直到搓薄揉软了,砍一节竹筒从颈上插进去,用力把它吹胀吹大,吹得经脉毕显,就成了一个白白的大气球,可以抛可以拍可以踢,就是孩提时过年最好的玩具了。刨干洗净的白条猪几个人提到凳子上,再用清水冲干净,岩头大爷手起刀落,先把猪头剜下来,再沿着中间把猪肚剖开,用嘴咬住杀猪刀,双手把肠子理几下,一下把内脏全部掏到大木盆里,顺手就把猪尿泡割给了我。再帮主人家按两条或三条肋骨的宽度,把猪肉分割成一条一条的。如果这家人有儿子要去未过门的媳妇家拜年,还要先割一只后腿圆成一个肘子,肉的条稍也要割得好看一些。我家的没什么讲究,任由岩头大爷怎么割,我们一块一块的提回家放在大篾盆里,外婆带着我的姐姐们一块一块的全都给抹上事先炒熟的盐和茴香花椒等各种香料,就放到大砂缸里腌着,要腌上十多二十天。

杀猪的晚上,一定要请帮忙的弟兄和寨上的老人来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一顿杀猪饭。杀猪菜简单又好吃,选几块新鲜的肉煮一下,切成二指厚一片一片的,用一口大铁锅,随便掏两勺糟辣椒炒起,什么佐料都可以不放,讲究点的去菜园子里摘两把葱葱蒜蒜,切成几大段就放进去,炒熟就用盆装起端上桌,香气立即弥漫开来,和尚闻到都要流口水。汤也很简单,用猪血旺放上酸菜、白豆腐、猪内脏,烩成一锅大杂烩,味道也鲜美无比。再用土碗每人倒一碗包谷烧,就是一顿很好的大餐了。这时很久没有吃过肉的我们这些小孩也等不及了,就提着碗和大人们争着吃,饱饱的吃上一顿,吃得满脸满嘴都是油,用衣袖一揩,衣服上也全是油。这杀猪饭吃的就是热闹当然。

吃杀猪饭的人们酒足肉饱散去后,母亲就带着姐姐们开始把猪板油和一些太肥的肉切来熬油,我和弟弟妺妹们就围坐在炉火边,等着那白生生的油和肉变成黄澄澄的油渣。这晚,即使贪玩的姊妹也不会跑远,最多到院子里疯狂一下,闻到了屋里飘出的油渣的香气就会跑回来。油渣要熬得恰到好处时才好吃,太嫩了含油量太高,一咬一口油,太老了嚼起又硬又有焦糊味,火候一定要掌握好。熬好了还要趁热吃,冷了就没有那个味道,吃了还会拉肚子。最好吃的是半肥瘦或五花肉的油渣,那种香香脆脆的味道是其他东西所没有的。快熬好时,母亲专门把有瘦肉的油渣舀放在一个碗里,我们要等它冷一会,不烫了才用手抓起吃。一晩上吃得嘴角满手都是油。

熬好的油脂和油渣分开装放在陶坛里,一年都不会坏。我们家就有了一年的食油,油渣可以和豆豉颗炒,也可以用青椒直接炒,还可以辅以其他蔬菜炒,放在火锅里煮也很香,怎么做都是一道拿得出手的家常菜。

四、煪腊肉

过年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煪腊肉。放在缸里的猪肉腌透了以后,外婆就让我们把肉从缸里搬到灶火上方用木棒搭成的炕架上摆好。外婆说青杠疙兜烧的火最旺,我就上山去挖几背兜背回家;说用柏枝熏的腊肉最香,我就跑到很远的山上去砍几捆回来。腊月间,我家的灶火最大的用途就是煪腊肉了。先是用青杠疙兜把火烧旺,再用柏枝压在炭火上,就会冒出浓浓的散发着柏香的火烟向炕上的猪肉飘去。这样反复边烤边熏,四五天就煪出褐黄色的颜色了,但这时火候还不够,还要把肉翻过来再煪上十来天。最后煪时主要是以青杠疙兜烧的明火烤为主了。直到烤得油从肉里冒出来,圆溜溜的滴到火瞠里,滋的一响就彪出一团火焰。肉的颜色已逐渐变成古铜般发亮,差不多把肉都烤熟了,用刀割一下看里面也烤透了,这时才把煪好的腊肉挂到房子的山尖上去,随时取用。煪肉的这段时间,我和小伙伴们一边守着火不时添柴加枝,一边站在板凳上把头伸到炕架上去看,相中哪一个地方,就伸手去撕一条一条的瘦肉下来,用树枝串着在碳火上烤,边烤边吃。这肉䁆得有盐有味的,烤熟了味道特别鲜美。我每天都吃成花脸猫,也吃得油口油嘴的。外婆说,简直就像过一个哪吒。

五、抢状元

除夕这一天当然是过年的高潮了。一大早起来,父亲就叫我去找麦面来搅浆糊,他自己把事先想好的对联写到大红纸上,每年都是诗书传家、勤耕苦读之类的,写好后我就和他一起去贴在门窗上,一下子整栋土房子就显得喜气洋洋,过年的气氛马上就出来了。贴完对联,就带着我们去祖坟山上给已逝的先人们送年饭。把准备过年的饭菜一样拈点放在小碗里,五六碗装在一个提篮里提着。我家的祖坟有点远,要走四十多分钟。走到后,父亲教我们先把提来的菜摆上,坟前一边点上三柱香,燃上两只烛,烧一小叠纸钱,斟两杯酒洒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都是祈求老人们保祐子孙升官发财之类的美好愿望,最后磕上三个响头,讲究的人家或新逝的坟前还要点上一盏灯,这才完成一座坟前的仪式。这样七八座祖坟都送完,也要小半天功夫。返回家时就快吃年夜饭了。吃年夜饭前,外婆还要安排先去盛一些饭菜到堂屋里贡一下逝去的先人们,一家人才能坐下来吃年饭。这当然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了。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把过好日子、有好生活说成像过年一样。

最热闹的是在一家人吃了团圆饭之后,等着父亲给我们发压岁钱。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师,工资也不多,我家兄弟姊妺多,够一大桌。父亲每年就只给我们每人发个几角块把的。发了压岁钱后,人人手中都有了本,父母就带着我们玩”抢状元”的游戏。先找来竹子,砍下一节,一剖四,削一片大点的叫状元、再剖两片窄一些的叫耳朵、四片再短窄一点的叫四柱,削八根竹签叫二柱,三十二根短小的竹签叫一柱。用掷骰子的方式,根据骰子点的大小来获得相应的竹签,每个人获得竹签的平均数为保本,少的就要从多的人的手中去买,一般一分钱一柱。开始时,我认不得骰子的点数,只知道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骰子抓在手里,有模有样的用两只手捂着,放在嘴边呵几口仙气再掷下去,嘴里也学说大人们吆五喝六,六红六红、状元状元的大声喊着。有时用力过大,骰子飞出了磁碗,就不能算点数,什么也没有;有时掷下去,骰子滴溜溜的在碗里转半天就是不停,偶尔还真的是狗屎运气,三颗骰子停下来都是六红,大家一片喝彩,我也急忙的把状元抢到手里。抢到状元的人基本上就稳赢不输了。开始是家里的人在玩,后来左邻右舍的人也来凑热闹,好在这个游戏几个人参与都可以,输赢也不大,你来我往的,手里的压岁钱可以够玩过年这一阵子。这样边玩也是边守岁,待到子时,大人们就停下来,打着火把去井里挑水,我也去帮着父亲用火把照路。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三十夜的子时一定要去井里挑水把缸装满,来年才会发财发富。挑满水缸后又接着玩,一直玩到半夜鸡叫,才各自回家睡觉。

那时乡下过年,整个正月间、至少在元宵节前,都是过年模式。大人们走亲串戚,拜年问候,喝酒摆寨,小孩子们每天聚在一起打疙螺、踢毽子、抬毛搭…玩各种游戏。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透着浓浓的年味,特别是有新姑爷来拜年的人家,更是变着各种法子戏谑,又添了许多乐趣。平常再苦再累,过年的时候都得到了轻松释放,工作再急再忙,叫花子都有三天年的游乐休闲。我觉得,过年过节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智慧,所有的节日其实都是让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借此能停下脚步休养生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享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让忙忙碌碌工作的人们以节日的名义,安安心心去享受自已创造的劳动成果。也让人类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给每个短暂的人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

高扬宗,贵州省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关公务员。

本期责编: 裴海霞

配图:网 络

编审:雷响玲

投稿邮箱:bdr1973@163.com

西部散文学会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西部散文学会】乌蒙一叶|五十年前过年时那些有趣的往事(湿妺影院免费)

Like (0)
Previous 2025年4月19日 下午4:29
Next 2025年4月19日 下午4: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