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这一天,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与世长辞。与世长辞。在他去世以后没有坟墓,生前也没有子女,可是他的离开却是让无数的中华儿女涕泪长流。
周总理与邓颖超这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自他们投身革命事业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将所有的精力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尽管他们没子女,可是在其周围孩子们却是并不不少其中便包括着周总理的侄子侄女。
与周总理有血脉关联的有两人,他们分别是: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在周总理去世多年以后,他的同胞兄弟的后人背负着“伟人亲属”的名号,又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周总理与两个弟弟皆是投身于革命中,他们是彼此间最为信任的亲人,也是可以把后辈交给彼此的同志、战友。周总理与二弟周恩溥年龄之差也不过是一年,因为家族的传统,周总理就被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叔父那边,然而总理的这个叔父却是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自此周总理的生活也陷入困苦之中。
周总理的亲生父母见到总理的生活艰苦,也始终是一直默默接济他。长此以往,周总理与二弟周恩溥结下深厚的亲情,周恩溥是在自己大哥的影响下长大的,他后来成了一个正直、坚定的人。
在周恩溥19岁时,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王兰芳,二人很快就被彼此给深深吸引了,进入到恋爱状态,同时互相许以终生。
然而就在这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人开始扩大了侵华步伐,到1937年日本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见到这种情况,周恩溥就离开了东北,去往山东参军,同时他也加入当地的抗日救国队伍。
1945年,周恩溥没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却是被国民党给抓捕了,并且遭到了严酷的刑讯逼供,国民党试图以此方式获得周总理的下落。
可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周恩溥的意志,他至此也没有说出任何有关周总理的信息。闻听丈夫的死讯的王兰芳也是悲伤不已,她带着独子周荣庆也从那天起过上了一路奔波的生活。
周恩寿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可以说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虽然当时的周家并不怎么富裕,可是一家子人都很是重视对他的教育。
在他的求学的道路上,丰富了他的的视野。之后在新文化运动中,让他切身的感受到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力量,从而领略到革命的威力。
有了两位兄长做表率,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心里就已是埋下了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1924年,跟随在周总理身边求学的周恩寿,他不仅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他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则是参加了北伐战争,可以说他的革命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周总理非常担心自己年幼的弟弟,就多次劝他要对外宣称脱离党组织,以保护自己生命安危。
可是周总理没有想到的是幼弟的决心会如此之大,即使面对如此危急困难的局面,他依然坚持着没有放弃革命事业。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开始了解放战争。1949年。投身于革命事业前线的周恩寿,没成想竟是被国民党特务故意逮捕。
这时已是山穷水尽的国民党,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胜算不大。于是就想故技重施抓捕周总理的弟弟,以此来获取周总理所在位置。
周恩寿就如同自己的二哥周恩溥一样,无论对方如何花言巧语,他也绝没有透出一丝军机秘密。
由于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气数将近,周恩寿相比起哥哥周恩溥要幸运一些,他很快就被共产党营救出狱。
在走出监狱以后,周恩寿并没有被国民党给吓倒,反倒是调整好状态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地下情报岗位,开始暗中转移物资帮助组织活动开展。
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参加革命的,等到新中国成立后,也未曾停下脚步而是选择继续深造,为解决新中国冶金技术从而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周恩寿在家庭方面与妻子王士琴一共生养了三儿三女,二人一同经营、呵护着这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二人的孩子做事情向来是亲力亲为,在为人处事上也很是低调,从不对外宣称自己是周总理的侄子或侄女。
周恩溥生前只留下一个儿子叫周荣庆。他从小就与母亲王兰芳一起生活,当时每月周总理的都会给王兰芳50元钱,以此来资助其生活,同时总理还告诉周荣庆说:“这50元钱是给你母亲的,谁也不准用,你们花钱得自己去挣。”总理这是在教育周荣庆要自力更生。
在建国后周荣庆最初计划是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去担任宣传文化干事,等到抗美援朝结束后,周总理鼓励侄子周荣庆要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锻炼。
当时周总理说道:“你去基层吧,不要做官,当个工人是最好的。”
1957年,周荣庆在伯伯周总理的建议下,去往了河南工作,担任起了宣传文化干事,而他的母亲王兰芳则是陪他一同前去,就在离开北京之际,周总理叮嘱他道:“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等到了河南以后,周荣庆也是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他从不与外人说自己的身份,严格服从组织调配,他先后去了南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焦作轮胎厂、群英机械厂等单位工作,尽管说他身上没有任何官职,只是个平凡的普通员工,可是他也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十分认真。
在焦作市九里山钢铁厂工作时,他遇到了心上人晋菊清,这个女孩是河南焦作当地人,家境也是普通的农村家庭,来到工作也是通过招工方式,二人没多久就走到了一起。
周荣庆从未曾与女朋友晋菊清说过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一直到1959年的一天,晋菊清这才知道周荣庆就是周总理的侄子。
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晋菊清也是感到惊诧不已。她当即就找到了周荣庆,很是愤怒的质问他到底是不是周总理的侄子?
在得到肯定答复以后,晋菊清变得更为愤怒了:“你为什么不早说呀,你这是骗人,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咱俩太不般配,不谈了!”说完她便扭头就走。”
见状周荣庆赶忙跑上前,眼神很是坚定的告诉诉晋菊清说:“我周荣庆就是周荣庆,而大伯是大伯……”
为了表达对晋菊清的爱意,他还把对方带到了母亲王兰芳面前,这时母亲王兰芳告诉晋菊清说:“周总理之前就一再交代,自己的路要得自己走,能做什么那就做什么,不准以总理的亲属身份自居……”
在王兰芳与周荣庆二人的话语下,晋菊清动容了,她也不自觉的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周荣庆这个年轻人也确实是个很好的人,不仅为人踏实努力,还从未与人讲过自己与周总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位值得她尊敬的人。
晋菊清也理解周荣庆,便点头答应了与周荣庆的婚事,等到周总理听说周荣庆的婚事后,也是连连称好,同时总理还亲自写信祝福二人这段婚姻。
邓颖超还专程为二人准备了一条烙花毛巾被、一对鸳鸯枕、一条纯毛毯,以此来表达对这段婚事诚挚的祝福。
1959年5月10日,周荣庆与晋菊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时的总理有许多国家大事要忙,就没能参加二人的婚礼。直到9年以后,已是三个孩子妈妈的晋菊清才看到周总理与邓颖超。
1968年,王兰芳带着晋菊清踏上列车,去往了北京,婆媳二人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伟人周总理。
当天,邓颖超很是热情地招呼着晋菊清,直到中午时,周总理这才忙完工作回来见到他们,总理很是慈爱地看着晋菊清的孩子们,然后抱起三个孩子亲了一遍,这时的晋菊清从周总理身上他惊讶的发现竟是一丝距离感都没有。
很快一家人就坐下吃起了饭,在吃饭时,周总理还问三个孩子分别叫什么。晋菊清告诉总理说老大叫周中印因为那一年总理恰巧在访问印度,老二叫周小莉,因为是有一天夜里王兰芳梦见了茉莉花开,老三则是叫周中越。这是因为那一年总理在访问越南。
听到这些名字都与自己有关,周总理不由的放声大笑了起来,接着又很是认真的讲道:这几个名字起得不太好。”随后邓颖超又亲自给三个孩子改了名字,分别为:周志勇、周志红、周志军。
等到临行之时,周总理与邓颖超又给了晋菊清许多的衣服、鞋子,另外周总理还专门送给了她一块手表。
晋菊清也是被这份真挚的亲情深深的感动,她带着这份温暖回到了河南焦作。
周恩寿的大女儿于1937年出生于哈尔滨,名字叫:周秉德,是周家这么多年来出生的第一个女儿,所以这也让家中的长辈们很是高兴,可以说周秉德是名副其实的掌上明珠。
当时正逢东北改旗易帜,东北那片土地上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践踏,周恩寿便迁至了天津居住。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二岁的周秉德这才得以见到自己的大伯周总理。
尽管是侄亲,可就如同是看见亲闺女一样,周总理一家对这个小女孩格外的关照。
周恩寿因忙于工作就无暇顾及子女问题,不得不托付大哥帮忙照顾,于是周秉德就这样一直随周总理夫妇住在了中南海,直至她出嫁的那天。
等到周秉德成年后就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任职于中国新闻社,曾担任记者和副社长职务。
周恩寿第二个女儿是叫周秉宜,她从小就住在大伯父家中,受到了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对于周总理的思想研究工作,她是在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因此有着很好的文笔,同时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当时的周恩寿夫妇主动提出想把周秉宜过继给总理当作女儿,总理却是没有答应下来,而是非常坚定的说道:“不用过继,我与小超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的。”
周总理向来是把“不给家人搞特殊”和“不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利”作为训导,这也让周秉宜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
等到她学成归来后,担任起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周恩寿第三个女儿是叫周秉建,这是六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于1968年出生,16岁那一年响应国家号召,去往了内蒙古大草原,从一个普通农耕社员做起。
到1970年,凭借着自己的良好的表现,周秉建进入部队服役,等到她精神抖擞地来北京看望伯父周总理时,却是被总理给劝导退伍,重新回到了牧场中。
当时的总理很是严肃的说道:秉建,你可不可以脱下军装,回到大草原去?”
听到总理的话,周秉建很是焦急的和总理解释自己是通过考核入伍的,可是周总理还是严肃的对她讲道:“你参军符合手续,可是内蒙古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挑上了你,这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我们不可以有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有。”
听完周总理的话,这也让年轻的周秉建一度认为伯父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冷静思考之后,她还是牢记周总理的教诲,把身上的军装脱去,再一次的拿起了锄头走向了草原。
再次回往牧区的周秉建,她踏实又向上,给当地边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直到1994年,周秉建这才调回了北京,这时距离上一次去看望伯父周总理,不觉间已是过去了二十余载,她也成了中国政协委员,锡林浩特副市长兼财政部要员了。
周恩寿的大儿子名叫周秉钧,他出生在哈尔滨市,七岁那一年跟随家人来到了北京居住,之后就一直在周总理身边。
“周家从来都是很很注重相互间的扶持,伯伯周恩来就与他父亲提出抚养这三个孩子的心愿”。
后来的周秉钧曾回忆说:我第一次遇到周恩来夫妇时,才直到有这么个伯伯,周总理的气度与魅力,也是让小秉钧印象极为深刻。
他从小就立志参军,等到成年以后便成了位光荣的飞行员,之后又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在他成为广州的飞行员以后,就一直在这里定居了下来,过着普通的生活。
周恩寿的二儿子叫周秉华,是1946年出生。他就如同哥哥周秉钧一样,投身于军队中。在军中他努力训练,从未有过半分退缩,许多战友们也不清楚他的身份。在他退伍以后,就根据组织的安排,在图书管理岗位上工作了起来。
周恩寿第三个儿子名叫周秉和,是在1951年出生于北京。这是六个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的天赋特别的好,加上自身的努力,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材生。
等到他毕业以后,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担任起了中国知青网的高层,他身边的同事只清楚周秉和是位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青年,可是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周总理的侄子。
1976年,周总理与世长辞,1月8日晋菊清收到了邓颖超发来的电报,告诉了她这一则噩耗,还特意叮嘱不需来京。
看着手里的电报,晋菊清眼泪一颗一颗地往下掉着,她哭着就想到北京来,去送周总理最后一程,那天周荣庆把着门,拉住她,同样是流着眼泪说道:“七伯与七妈不让去,那咱就得听他们的话。”
1月9日,周秉德赶到了西花厅,她抱住邓颖超忍不住痛哭了起来,这时邓颖超表现的却是异常的冷静:“不要哭,不要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接着又嘱咐道:“你们这些孩子们呀,都是有自己的工的,重要活动你们参加,可不准影响到你们的正常工作。”
周秉钧、周秉德、周秉建这些后辈们之后便一直陪着邓颖超料理着周总理的的身后事,送别他们挚爱的七伯周恩来总理最后一程。
1月15日,周总理追悼会之后,邓颖超特意把孩子们叫来,叮嘱众人道:
“你们都要坚强起来,恩来伯伯是坚强的,你们也该坚强的,要比你们的伯伯更要坚强,因为你们是年轻一代,是下一代。恩来伯伯的离开,对你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是真心希望你们可以不断改造思想、继续革命,以此来纪念你们去世的伯伯。”
周总理离世后没有给他的后辈没留下任何钱财、房产等等值钱的物件,可他却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这些无价的精神遗产。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