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月24日的时候,台湾著名主持人傅达仁安乐死的画面公开。
他是亚洲第一位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在他86岁的生命里,他是篮球选手,是教练,是著名主持人,获得过台湾金钟奖。
傅达仁的儿子傅俊豪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
翻开他的一生,非常精彩,我父亲身高186公分,不管在球场还是在荧幕前,都意气风发,所以到他晚年生病时,那种反差,其实是一般人很难以想象的。
身患胰腺癌的傅仁达,也曾积极配合治疗,但效果却不理想,病情每况愈下,他不想在人生最后阶段,过得这么痛苦,希望有尊严地离开。
最终,2018年6月,在瑞士安乐死机构的尊严屋里,在全家人的陪同下,傅仁达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在家人公开的视频中,并没有意料中的悲痛,反而多了一种祥和。
工作人员在和傅仁达沟通细节,讲解如何服用安乐死药物,并不断安慰他,放轻松,没关系。
傅仁达的妻子在旁边,不断轻抚着他的背,告诉他,没关系,不痛。
傅仁达非常从容地对着镜头说,FAREWELL,SO LONG。再见。
然后,一口一口将安乐死药物喝了下去。
傅俊豪泪流满面,轻轻拥着父亲说,爸,我们爱你,我们都在这里,我们会记住你的话。
一分多钟后,傅仁达在家人的歌声中,倒在了儿子的怀里。
视频的最后有这样八个字:
尊严善终,喜乐再见。
2
世界上,只有瑞士、荷兰、卢森堡等少数几个国家容许安乐死,奥地利、德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准许被动安乐死,只准终止为延续个人生命而治疗的做法。
国人对于安乐死的看法一直有分歧,赞同者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意志的体现,如果确定患病无法治愈且饱受折磨,可以选择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有人说,我们没有权利选择出生,难道都没有权利选择死吗?
但瑞士有过一项调查,很多实施安乐死的病人,并不是真的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是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丧失控制。
他们认为,与其在床上等死,还不如杀了自己。
而反对的意见,却恰好也由这个出发点引出。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伦理系主任艾泽科尔·伊曼纽尔就明确反对安乐死:
我一直反对安乐死合法化以及医生协助死亡。通常想采取这些方式死亡的人所遭受的,并不是无法忍受的肉体之苦,而是抑郁、绝望以及失去尊严的恐惧。
许多研究者都持有这种观点,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让病人在充满着爱与同情的环境里得以治疗或善终,而不是为极少数人提供安乐死或协助死亡尊严的便利。
知乎上关于傅仁达安乐死的话题里,有这样一个帖子,发帖人是位医生:
对安乐死我是很矛盾的,因为医院里晚期癌症患者确实非常痛苦,但就我从读书到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尽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不是去实施死亡。
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法律上通过安乐死,势必会有许多伦理道德上的问题,中国很大,人很多,很多地方还很落后,很难去规范所有的安乐死。
所以,只有医学不断发展,才是我们应该最为之努力的。
3
安乐死的明朗化尚且遥远,但死亡却离我们很近。
对于中国人而言,谈论死亡是一件避讳的事情,说死不吉利,连带着汉字数字里有死的谐音或意思的,能不谈就不谈。
我对死亡的最初理解,是小时候问我妈“你会不会死,你什么时候死”这个问题时,我妈打了我一顿,然后我就知道,死不能随便说出口。
后来,外公外婆相继去世,死亡于我而言是一种抽离,它不是侩子手,更像是剥夺者,不由分说就会带走人,留下自己。
春节后不久,我爸同事的父亲去世了,老人活了98岁,非常高寿,睡着睡着就走了,很突然,也很安详。
我爸从外地参加葬礼回来,给我带回两件东西。
一是很大的花馍馍,是贡品,葬礼结束后,主人分给大家吃,一个是红布包的一小块布,据说从是老人入殓时盖着的薄被上剪下的,让我放进枕头里。
按我家乡的习俗,近百岁的老人去世都是喜丧,我爸带回的这些东西都是好的,都可以分寿的,尤其是布条,非常难得,只有关系特别亲近的朋友才可以得到。
而这些,都是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解读。
曾有心理学家总结过,对于死亡的意识,人类有三种机制进行理解:
创造性(我的艺术和作品会流传)、
浪漫主义(爱是永恒的,我有孩子)、
宗教(包括封建迷信等)。
而这其中,宗教对死亡的解释,是最原始且充满想象力和向善的。
佛教相信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都在这六道中,恶人轮回后就会变成畜牲恶鬼,下地狱,善者回归人间、修罗道与天道。只有经历千帆轮回,历经所有考验的,才可以成为罗汉、菩萨、佛,跳出六道轮回,普渡众生。
基督教同样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但基督教中的“人”不是完美的,或者连神都有人性缺点,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干净的,所以信耶稣为救世主,要进行真诚地祷告,只有这样,死后的灵魂才能变得干净,进入天堂,否则,灵魂只能下地狱经受煎熬。
伊斯兰教则认为死亡是人的后一个阶段,每个死者都会接受审判,死另一场考验的开始,如果信仰一直向善,就会升入乐园,否则就要进入火狱接受惩罚。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必然归宿,死亡,是真主的审判。
道教好像不太谈论死亡,他们重视生命,讲长生不老,并认为鬼神存在,存在于我们空间,但不在同一个维度,我们是两个平行的世界。死是驾鹤去做仙了。
宗教中对于死亡的解释,都有非常——怎么描述呢——我认为很迷人的地方。
但其实,我们不会真正理解死亡。
正如作家纪伯伦说的: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会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4
死是什么呢?我小时候总问这个问题。
外公说,死就是我们都不在了。外婆的回答则更直接,死了,死了,一了百了。
对于临近死亡的人而言,这是一种解脱。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巴金先生晚年的故事。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住院,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使用了鼻饲,有一根管子从鼻子里插入胃中,通过这根管子,一天多次将流食送入胃里。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的下巴脱了臼,后来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方式,但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巴金先生可以活下去。
就这样,巴金先生用这样的方式,躺在病床上整整煎熬了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贾平凹曾写过这样一顿话——
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的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
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
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
我曾看过《格林童话》里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妈妈,死了儿子非常伤心,她去问神父,能让儿子复活吗?
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讨,如果有一家没有死过人,你就讨来一粒米,够了十粒米,你儿子就可以复活。
女人非常高兴,挨家挨户去乞讨,但发现,竟然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到最后,女人一粒米都没有讨到。
这时女人才知道了神父的用意:亲人过世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人人如此,家家如此。
老话说:阎王让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
不管我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该走的人,最终还是走了,这一趟人世间好与不好,死之后,都不再重要。
死亡,如果是一个必然结局,那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5
面对死亡,生命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1991年,美国的一家医疗机构发起过一项行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和病人讨论临终愿望,填写一张四个关键问题的多项选择题:
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你想进行心脏复苏抢救吗?
你想要进行插管或机械通气这类治疗吗?
你希望使用抗生素吗?
如果不能自行饮食,你需要鼻饲或静脉饲喂吗?
这类询问,现在我们国家的某些医院也在进行,叫做“生前预嘱”,被人称为变相的“安乐死”,也就是可选择放弃治疗。
由病人通过自主意愿来决定是否在危机关头继续接受治疗,是否愿意承受这种因为治疗带来的附加痛苦。
很显然,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抉择,但应该是一项进步,它意味着病人哪怕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依然有权利去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面对。
可以选择继续治疗,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同样,你也可以选择放弃治疗,把时间留给你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这种自主性,是面对死亡时的一种从容。
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是一次巨大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挑战,也是对家属的考验。
作家乔治·桑塔亚那说,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死亡,应该是另一场修行的开始。
不是对那些逝去的人,而是对尚且活着的自己。
你要如何去面对没有了他们的日子,你要如何面对自己。
生命的自主性同时也适用于人间的我们,人对死的畏惧,因不了解死而畏惧,又因虚度了生而懊悔。
罗曼·罗兰说: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不要指望人类参悟死亡,人类连死亡都是喜新厌旧的。
6
在《哈利波特》里,哈利问已经死去的教父小天狼星说,死的时候,疼吗?
小天狼星说,比入睡还快。
哈利主动选择死后,与邓布利多教授见面,他们聊了一些往事,最后,邓布利多说,不要怜悯死去的人,怜悯那些还活着的。
我曾一直在想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意。
后来,我想通了。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死与生而言,是一个终点,这个终点是一个界限,他或许与生并非反义,但却无法并行。
没有人会把死亡挂在嘴边,但却应该把它放在心里某个位置。
从未有过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却应该保持一定的想象。
我们无法断言死就是生的解脱,没人知道死亡背后还有什么。
但我们可以想象,死亡不是一个世界,只是一道门,一道叫做“死亡”的门。
你必须一身洁净地穿过那道门去,然后再进入另一个我们此刻完全无法理解的全新以太空间。
那里面,或许是宗教解释的境界,或许是科学都无法定义的多维空间,或许什么都没有,或许就是目前我们的自我想象。
都不要紧,都不要紧。
死亡不应该是立体的,它可能只是一个点,就好像出生一样,你呱呱坠地的那刻叫出生,以后叫活着。
死亡或许也是如此,停止呼吸的那刻叫死亡,以后叫什么,不重要,但那是另一种状态。
它不是一个符号,也不是一种象征,它不沉重。
是的,死亡并不沉重,生才沉重,因为它要负载更多,容忍更多,接纳更多。
比起死亡,活着才更重要,活着才需要怜悯,死去的人无知无觉,只有活着的人,才渴望得到救赎和解脱。
只有更好地面对了我们的生,你才可以最终临危不惧地面对死。
珍惜和怜悯生,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唯一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死亡,你的生命应该自主,且从容。
最后,让我们以演员伍迪•艾伦一句很幽默的话来结尾——
往好的一面看,死是少有的容易做好的一件事,你只需要躺平。
END
· 你 或 许 会 喜 欢 ·
▼
♫ / Laguna —— Niveos
▼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