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话说 | 江天研究员:我最看重学生的特质,与学术水平无关(江天)

导师有话说 | 江天研究员:我最看重学生的特质,与学术水平无关(江天) 又是一年“招生季”。 导师最看重学生身上的哪些特质?研究生阶段要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如何与导师沟通才能事半功倍,而导师又应该承担

导师有话说 | 江天研究员:我最看重学生的特质,与学术水平无关(江天)

又是一年“招生季”。

导师最看重学生身上的哪些特质?研究生阶段要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如何与导师沟通才能事半功倍,而导师又应该承担哪些育人责任?

带着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我们在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高峰论坛现场,对话国防科技大学“超高人气导师”江天研究员,希望对光学领域的研究生和导师有所启发。

关于特质:合眼缘、有灵气最重要

Q 1

抛开学术能力,您在招生时最看重学生身上的哪些特质/品质?

A 1 : 与本科的通识教育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在这段旅途中,师生需要一同努力去攻克难题;用接地气的话来说, 我更倾向于选择“合眼缘、有灵气”的学生,因为只有当师生之间相处合拍,工作交流才会更加顺畅。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团队沟通能力,以及求知若渴的求学精神。由于课题组研究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以在招生的时候, 我并不特别看重学生的本科专业和学术水平,只要能够适配研究方向,并且可以与导师积极沟通,都能够加入我的团队。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不是一张带有固定答案的考卷,更多是建立在沟通之上的探索求知 。

关于习惯:找到与压力“和解”的方式,培养独立科研的能力

Q2

您是否还有一些在研究生阶段养成的好习惯受用至今?

A2:我受益最大的习惯有两个, 一是锻炼身体,二是保持对国际前沿工作的关注。在光学圈儿里,有一个“跑团”组织,很多优秀的光学专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每天都能保持非常好的运动状态;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都会面临科研和学习压力,而健身和长跑便是我选择释放压力的方式, 而处理与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另外,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国际前沿课题组的工作保持敏锐嗅觉,并善于对优秀的文章做出总结。我鼓励自己的博士生在做开题报告之前,先写出一篇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文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形成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此外, 我也希望学生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多去与同行学习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

Q3

有哪些习惯,您认为是研究生阶段一定要自我培养的?

A3:研究生一定要注重培养独立科研的能力。研究生称我为导师,那么何为导师? 我认为导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激发出他们自己的“悟性”。也就是说,导师不应该将学生“喂得太饱”,而应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博士生,一、二年级的时候,可以是“我说你听”;而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更希望看到“你说我听”,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对他的培养是没有问题的。我希望我培养的高年级博士生,一定要对各自研究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具备说服我向其提供基金赞助研究的能力。

关于沟通:给学生创造机会,师生都要以诚相待

Q4

您是哪年开始带学生,平时和学生的沟通频率大概是怎样的?

A4:早在读博的时候,我就开始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自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这期间接触过大量学生。 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常态化且无障碍的。我认为研究生一定是科研的主力军,因为当了老师之后,留给自己看文献的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学生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我的“耳朵”和“眼睛”,很多有用的信息都是我的学生告诉我的。当学生能够讲述出足以打动我、启发我的信息时,我才认为他达到了一名合格博士的条件和要求。

Q5

平时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您最喜欢哪类沟通方式?或者说和导师沟通需要注意什么?

A5:比起被动询问,我更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和我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各种办法,将学生沟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 让他们参与入组面试(所有想要进组工作的准研究生,要先打动组内每一位“师兄师姐”)、鼓励他们多在公开场合作报告、发表观点、提问交流等。想让学生敢于与自己主动交流,除了鼓励之外还需要信任。作为导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为自己打工的“工具人”,而应该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每次给学生 安排任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或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还会不会安排这件事给他做,让他做了会有什么收获”。只有让学生信任自己,确信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他们着想,并且在说出实话后不会受到打击报复时,积极有效的沟通才得以建立。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既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还需要导师的以诚相待,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论文:掌握阅读文献及写作的“套路”

Q6

研究生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写论文,从阅读文献、选题这一初始环节来说,您认为应该怎样去积累自己的读文献、选题能力?

A6:论文写作离不开对文献的大量阅读,阅读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每天都要坐在那里去看文章,这是一个不对的状态。真正有效的文献写作积累,存在着“套路”。举例说明,当你准备向《中国激光》投稿一篇文章时,你会发现期刊网站都会提供投稿模板,而文章则可被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第一部分一定是背景介绍,这部分说明了研究现状、也就是阐释这项研究的原因;对于实验性文章而言,第二部分需要介绍所采用的实验系统,这部分言简意赅即可;第三部分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一部分则是实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当摸清文章结构设置以后,你会发现每个段落,甚至是段落中的某几句话,写起来都是极其相似的。 平时多对相关文献进行摘抄总结,学习优秀论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在积累参考文献的同时,提升阅读文献的能力。

Q7

您发表过很多高水平文章,从论文写作的角度,您觉得日常怎样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论文写作能力?

A7:最近几年,似乎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论文产出难”、“论文质量低”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存在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导师的问题:没有给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训练。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主动向学生传授自己发表论文时所套用的“模板”,告诉他们应该去做哪些积累,平时应该从什么文章里摘抄描述语句,但很多导师在培养学生时缺乏这个步骤。导师在面对学生文章写作困难时,应该多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了,而不是幻想学生什么都懂。 作为导师,要允许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上跨一步,自己踩过的雷,应该及时让学生避开。当很多年轻老师来向我抱怨学生时,我都会请他们换位思考: 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做这件事,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你的学生去做这件事。而如果同学们发现导师没太多时间指导自己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向已发表论文的师兄师姐请教,从他们那里获得写作策略和套路,要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格式不尽相同,不同期刊的投稿模板也有所区别。此外,对于新生而言,一开始也可以多选择非核心的中文期刊写作练手,从中慢慢摸索论文写作的门道,当已有充足的文本积累后,再逐渐挑战更高水平的文章。

导师简介

江天,男,国防科技大学某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173基础加强项目首席,第三届中国激光杂志社青编委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基于太赫兹微波光子学技术的光电对抗研究。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Advanced Materials 、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4篇进入ESI前1%、1篇进入前0.1%、4篇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候选。

编辑 | 徐睿

如有光学论文写作/实验笔记经验、绘图工具介绍,或其他优质稿件,欢迎投稿至 ioptics@clp.ac.cn。

稿件一经录用,我们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来稿!

END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没办法准时收到“爱光学”的文章。为了让您第一时间看到“爱光学”的新鲜推送, 请您:

1. 将“ 爱光学”点亮星标(具体操作见文末)

2. 多给我们点“ 在看

在看联系更紧密

Expand and read the remaining 57%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导师有话说 | 江天研究员:我最看重学生的特质,与学术水平无关(江天)

Like (0)
Previous 2024年9月25日 下午7:10
Next 2024年9月25日 下午7: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