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养育了全成都人的河,存在1118年后人为的消失了
成都曾经是一座“水城”。
秦昭王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还在滋润着成都平原。
成都城外有府河和南河这两条母亲河环抱。
城中有环绕“老皇城”的护城河御河,有穿城而过的金河。
如今府南河犹在,御河和金河却只能在地图上、街巷中寻找残留的痕迹。
曾经流淌在成都城上的金河是何种景象,现在是否又能找回当初的记忆呢?
01 关于金河的河道和水源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白敏中,为了给成都城内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也是为了向城外排出雨水和生活废水,主持疏通了城中小河,然后在小河的基础上连接河道,修建了一条从西到东横贯全城的河,这条河就是滋润了成都城千年的金河。
金河又被称为金水河。因为这条河是从城西入城,按照古时候的五行学说中关于西方属金、金生水的说法,所以当时把这条河命名为金水河,简称金河。
清末成都地图(图片源自网络)
金河从西到东的走向一直没有变化,历朝历代因为城池的变迁需要,城内的河道走向却是在不断地调整。
唐代时期金河河道的详细走向目前已经无法考证。因为当时各种生活废水和垃圾都往河道中排放,城内的河道容易淤塞。在反复的疏通之后,一些小的河道被彻底堵塞,一些大的河道被持续拓宽。我们现在看到金河河道已经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些是不是当年唐代的河道却已经无法考证。
1984年成都在修建西干道时,曾经在东御街西南口和祠堂街附近挖掘出几段旧河床遗址。根据专家推测,这些河道极有可能是唐代的金河河道,但是却一直没有定论。
晚清成都地图(图片源自网络)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内的河道很多地方已经淤塞。在四川巡抚谭纶和成都知府刘侃的主持下,对金河河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疏通。根据现有资料和遗迹发现,这次疏通之后明清时期的金河河道整体向南迁移不少,大致与唐宋时期的金河河道平行。
民国成都地图(图片源自网络)
最初的金水河是从西城墙外的郫江引水入城。后来郫江改道之后,就是从城西新开的西濠引水。西濠是郫江改道之后在西边新开凿的一条护城河。后来这条护城河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西郊河。这条西郊河经过了槐树街、清水河、浣花溪等多个区域,串联了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
2018年,西郊河重新整治完成
02 曾经金河上的人和物
这条贯穿成都的金河到底有多长呢?
按清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卷一的记载是1526丈,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5087米。曾经有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城内的河道疏通后,河道宽十米左右,深三米。
为了保证城内的水量,金河在清代每年都会疏通。这些疏通费用是由水利同知衙门在都江堰岁修费的余额中支出,而都江堰岁修费是由成都附近9个用水县按亩均摊。所以金河疏通费用是有保障的,每年也就顺理成章的疏通下来了。
明清时期金河河道是可以通行小船。那时候城内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都是从金河运输进城。明代蜀王府所需的物资是通过金河运到蜀王府附近的小码头,清代满城需要的物资则是用小船直接运到半边桥的满城东城墙水关外。当时满城的钱粮仓库就修建在今天的人民公园附近。
金河上,图片源自网络
金河的河道并不算宽,所以河中的小船也是极为特殊的。其特殊的点在于小船不大,一次最多只能截重三四百斤,而且小船划行不用舵、不用桨,只用竹篙撑。
当时的金河河道也有一套自己的“行驶规则”。一是全河道都是“单行道”,在河中行驶时不准掉头,只能直来直去地上下行驶。所以金河里的小船船头与船尾一模一样,被叫做“两头望”。另外一条规则则是“限行“。当时为了河道上的卫生,运送食物的船规定在上午和中午入城,运送尿水和垃圾的船只能在下午五点左右入城。
《成都县志》中还提到了,金河中曾经使用过小型的水轮机,在清末1880年前后。晚晴名臣丁宝桢曾在拱背桥一带的四川机器局制造枪炮。他从山东带来的技师曾昭吉制造了小型水轮机。水轮机放置在金河之中带动机器运转,其原理大概和水轮车相似。水轮机的运转可以为四川机器局节省煤炭1000多斤,一年可以节省煤银4000多两。丁宝桢为此事还专门向光绪皇帝报告过此事。
金河上,图片源自网络
金河也曾经作为全城的消防蓄水池。1940年抗战时期,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为了准备飞机轰炸后救火所需的用水。当时政府曾经在金河上修建了四个闸门分段蓄水,形成了几个巨大的消防蓄水池。
03 金河的消失和遗迹
金河始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公元1971年它被人为地消失了,金河在成都整整存在了1118年。
在1971年的那场革命中,根据当时的中央部署,为了准备打仗而必须修建防空洞。于是成都市决定将贯穿整个成都城的金河人为断流,然后再在上面修建拱形的“盖盖“,这就修建出了一条很长的“防空洞”。
1949年金河街地图
现在我们看到的金河已经是存活下来的“幸运儿“。当时金河有一河道是从人民公园中穿过的。而人民公园当中已经修建了很多防空洞,所以公园中的这一段就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从公园大门进去,看到的拱桥下面的那几十米小河就是金河。虽然已经不能再现船来船往的盛景,但是依稀还能一点曾经的影子。
成都现在没有了穿城而过的金河,但是还有一条金河路,金河路上还一座金河宾馆。听到这些名字依稀能想像出当年金河从旁边流过的样子。
金河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河,自然河上就会修建桥。半边桥街、古卧龙桥街、青石桥街、向荣桥街、余庆桥街、拱背桥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时都架设在河上。
青石桥已经消失,只剩下街名。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桥现在已经仅仅作为地名使用,桥的样子已经不可见了。此外金河上原来还有好多桥不仅桥没有保存下来,甚至连名字都在逐渐遗失。如在今同仁路口的金花桥,在今柿子巷口的红板桥,在今小南街北口的通顺桥,在今人民公园側门的斜板桥,在今天府广场的三桥,在今染房街东口的锦江桥,在今新半边街的太平桥,在今龙王庙正街的板板桥和云桥,在今天仙桥南路的大安桥等等。
04 金河街上的满族
如今成都蜀都大道以西,从将军衙门到通惠门那段,是曾经半个多世纪前的金河街。说起金河街就必定会提到“满城“和”成都八旗军营“。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朝政府开始在成都修建“满城“,因为是修建在古少城之上,所以满城又被成为少城。当时西南地区发生了准噶尔部入侵事件,清王朝派出了八旗军前往镇压。镇压完毕之后,康熙六十年这批一千六百名旗兵奉命留在成都满城驻防。这批驻防的旗兵就在满城安顿了下来,并且代代相传。
这批八旗子弟安顿的地方就是满城内的金河上游及金河街一带。由于当时清政府规定汉人不得进入满城,一旦进去之后就要关卡子房,枷号示众。所以满城内的金河对当时的成都人是神秘的,陌生的。当时的满城就如同“城内城“一般,虽然满汉两个民族都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但是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不同于成都其他街道的鳞次栉比,当时的金河街上每家都有大庭院,院中挂着一排排的鸟笼,那些八旗子弟没事就提着鸟笼满街逛悠。
汉人喜欢喜鹊,讨厌乌鸦,认为乌鸦会带来不好的消息。但是金河居住的满足同胞却对乌鸦敬若神明。因为在他们的传说里,乌鸦曾经救过努尔哈赤。同时乌鸦因为幼鸟反哺,也被认为是一种孝的表现。这些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现在还能从一些老成都人嘴里听到。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