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网友
1998年,中关系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进展,总体来说就是求同存异,持续向好。6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是当年的中美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6月29日,克林顿作为重要贵客,在北大面向北大师生做了一次重要的演讲。在演讲中,克林顿“兜售”美国人的自由观。
“贵校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胡适教授在50多年前说过:“有些人对我说,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自己的个人自由。但我回答,为了个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个性而奋斗就是为了国民性而奋斗。” 我们美国人认为胡适是对的。我们相信,并且我们的经验表明,自由加强稳定,自由有助于国家的变革。”——摘自克林顿1998年6月29日在北大的演讲稿
作为全国最顶尖的一流学府,克林顿在北大演讲并不轻松。按照安排,克林顿演讲结束,有一个与学生的互答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总共有7名学生向他提出提问,问题尖锐,针砭时弊,令克林顿倍感压力。
北大中文系94届(当年是大四)女学生马楠站起来针对克林顿的“自由观”发起挑战——她先是引用北大前校长蔡元培的话“道相融而不相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抛出自己对克林顿“自由观”的(反对)态度: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不是自由,是人们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怎么能叫牺牲自由,这正是人们选择的自由啊!
接着,马楠步步紧逼,说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民有权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可以统一,而不是一定相悖。
最后,她用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回怼克林顿:只有那些真正尊重别人的自由权的人,才可以自称了解自由的意义。
克林顿的“自由观”显然与台湾公知龙应台的“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如出一辙,但是北大的青年学子心里更清楚“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
马楠的一番说辞引起报告厅雷鸣般的掌声,克林顿一时竟然无言以对,被怼得“哑口无言”。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孩因此开始受到各方关注,声名鹊起,甚至被贴上了“反美斗士”的称号。那么马楠究竟是何许人也?她在会场上“标新立异”的发言又是为了什么呢?
马楠是一个学霸,这毋庸置疑,要不也考不上北大。但是她在北大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并没有十分突出的才华,也没有天才般的禀赋,但她却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
西方有句谚语:“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戴上王冠,成为王者,就必须承受其之重量,承受一切你所该担当的责任。并且还要承受竞争的压力,成为一个佼佼者,才有资格戴上王冠。”
当你的能力撑不起野心时,所有的路都是弯路。马楠就是这种情况,她原本有一个男朋友,毕业前夕,男朋友高分通过托福考试,取得一些业界认可的科研成果,顺利到美国的一所高校留学。
马楠自身英语水平不行,科研方面更是成果寥寥,男朋友认为她难以到美国留学,和她分手。但马楠心里不是不甘心的,她总希望能和前男友重归于好,更希望用“闪光点”博得前男友的“刮目相看”。
克林顿访华并在北大演讲就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这是一次全球性的重大事件,中美两国会在重大媒体上直播并广泛报道。北大为了让这次讲座氛围尽量融洽,要求到场的人员必须凭券进场,能够拿到入场券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生干部,党团员等素质过硬的人。
马楠作为中文系的学习委员,顺利拿到了入场券。发言的时候,她抛开了校方事先安排的“范畴”,有感而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提问和反驳,让克林顿感到难堪,也让会场气愤一度有些紧张。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愣头青”,但却能赢得很多人的喝彩,如果马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也不失是一位真正的勇士。然而,她的这番操作却是带着私心的表演秀,目的是:“我知道全球都在盯着克林顿的北大之行。我之所以站起来提问,是希望在美国的前男友能(从电视上)看到我。(马楠时候接受采访时的澄清言论)”
她语惊四座的言论让不少人觉得她是勇敢的斗士,值得钦佩,内心不凡。马楠自己却选择了自我澄清和“退缩”,众多媒体蜂拥而至,纷纷向她提问时,她只是淡定地拿出饭缸说:“我饿了,我现在要去吃饭,抱歉。”
当她的新闻和头像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时,马楠直接站出来否认:“我没有在演讲现场质疑他(克林顿)。”学校老师找到她,非常郑重地与她谈话:“你以后有什么计划吗?”马楠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老师非常失望地离开。
她什么也不关心,然而,当她看到前男友发来的邮件内容:“我为你感到骄傲!”。马楠觉得这才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树欲静而风不止,马楠百般澄清,网友们的眼光却始终聚焦在她身上不愿散去。
马楠毕业1年后,有人将她远嫁美国的消息发出,一时间又引起了轩然大波。说什么的都有,马楠只好再次站出来澄清。
原来,马楠毕业后,选择了在北大继续读研。读研期间,有一次,她被安排去接一个美国人寇白龙(这个美国人的中国名字)。由于相互不认识,马楠在机场接机的时候,又来了一次标新立异,她举了一个接机牌子,牌子上没有写“寇白龙”的名字,却写着“谁来娶我?”
就是这次的举动,寇白龙也对马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楠由于前男友不断向她灌输美国的种种“美好”,她对美国也产生了好感,另外她觉得(错觉)寇白龙是和前男友一样优秀的男人(在她眼里,能出国留学的人都不差劲,因为自己就没法出国留学)。
两人相处的时间久了,就结婚了。
事实上她的确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但是她并没有选择美国的绿卡,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人大代表,她说能为人民说话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面对质疑,马楠回应说:“希望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别人提到自己的婚姻时说,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幸福婚姻,至于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有什么重要的呢?”
然而,马楠的想法很单纯,也很天真。她能够以身相许,寇白龙却并没有“将心比心”。跨国婚姻能够“天长地久”的是极少数,很不幸,马楠并没有成为极少数中的一个。
婚后不久,两人生育了一个孩子。当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的时候,两人协议离婚。对于女人来讲,婚姻中最残酷的不是生活一地鸡毛,而是失去孩子。
离婚后不久,寇白龙趁她不注意,悄无声息地抱走了孩子,她们母子从此“难以相见”,异国他乡,孑然一身,求助无门,报案更难。她只好在报纸上发表《请帮我找找这个美国人》求助,文中提到:“两人离婚时说好了,孩子先由她抚养一年,一年之后再协商孩子的抚养权。”
然而,寇白龙显然是铁了心要让她找不到孩子,寇白龙抱走孩子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官方也难以探查到他们的信息。
马楠的形象一下子从”反美战士”变成了”可怜妈妈”,她的人生追求也从“当人民代表,为人民发声”变成了“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岁月磨平了她所有的棱角,婚姻、爱情、虚名所累之下,她走过所有的路都是弯路,她不再追求不凡,甚至最终放弃了孩子抚养权。如今,马楠在厦门一所小学图书馆找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生走得曲曲折折,这或许是她最好的结局。我们也不要刻意“嘲讽”她曾经“反美斗士”的盛名,因为她从没就没有想过要当一名勇士,只是不经意间,误打误撞闯入公众视野,被人们贴上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
心有所想,行之所至!马楠的人生十分不如意,但也算不上悲剧!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