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为何对于文人的评判大多不高?从“文人无行”恶谥谈起(文人无行)

从古至今,为何对于文人的评判大多不高?从“文人无行”恶谥谈起(文人无行) 说到谥号,一般情况是由国家颁布的称号,颁布的对象多事对社会或者特殊事迹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我们熟知的汉朝皇帝刘彻,其谥号是“孝

从古至今,为何对于文人的评判大多不高?从“文人无行”恶谥谈起(文人无行)

说到谥号,一般情况是由国家颁布的称号,颁布的对象多事对社会或者特殊事迹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我们熟知的汉朝皇帝刘彻,其谥号是“孝武”,在曹操的《置屯田令》中就曾描述道:“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又比如在晚清时期担任朝廷要员的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他们都有各自的谥号。谥号一般都是人死后,才被赋予的称号,颁布谥号的过程或相关规定就是谥法。

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文人无行这种说法,甚至在一些影响深远的文人墨客死后,其谥号的含义大多毁誉参半。这就是所谓恶谥。说到恶谥,其实就是含有贬义的谥号。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三论‘文人相轻》的话来说,即使在文章中大谈特谈对手的不足之处,甚至上升到了诽谤、出卖的地步的恶谥,这样的文章居然能在市面上出版,且广受好评。

从鲁迅寥寥几句中,或许也能看出从古至今,社会普遍对于文人的评判大多不高,甚至还出现了“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激进言论。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言论呢,这要从它的出处开始说起。

一、文人的“放浪形骸”

1、文人无行,信乎?

在我国历史上,文人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走上仕途之路的文人,还有另一种则是郁郁不得志的秀才,或者说还未被真正发掘的文人。前者一般被视为国家之楷模、之栋梁;而后者就被人视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典型代表。

而发出“文人无行”这种言论的,很有可能是已经当上了官的知识分子或他们的朋友,无形中会对那些还没有实权甚至走不上仕途的知识分子产生鄙夷之感。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不过能够当做这句话的佐证的事例,当然也不少。就拿近代作家来说,郁达夫曾写过“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多情累美人”,可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在平时的行事中,却不像所写的诗词如此专情仗义。在日本留学归来之后,郁达夫苦苦追求当时的文学美女王映霞,却把双方搞得鸡飞狗跳的。

甚至他也曾承认过,写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稻粱谋”,也就是追女孩。既能谋得一份体面的差事,又能抱得美人归,这也许是不少文人墨客所追求的境界吧。就连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白居易,其在晚年的时候,同样花钱买了两个歌女,为其老年生活增添一份异样的光彩。

2、脚底文人的角色

还有一种文人,他们可被称为脚底文人。从字面意思就可理解为身为文人本身,既不忘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才能,同样忘却不了花天酒地的本性。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在社会上创造价值,只能寄人篱下捶胸顿足。

被后人大为赞赏的东方朔,其身份也仅是汉武帝身边的俳优,也就是专门负责乐舞戏谑,以此获得报酬的艺人。以当时的情况而言,他的满腹经纶只能作为汉武帝茶余饭后的玩乐;

而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毛遂,也只是孟尝君洋洋洒洒三千食客中的一员,他在位时,认为自己的能力如此之高,却天天忍受这粗茶淡饭的凌辱,便在皇帝面前又唱又哭地索要酒菜,这放到现在,可不成了乞丐。好在孟尝君不与他一般见识,值得骄傲的是,毛遂终究还是在孟尝君危难之时,鼎力相助,让其得以重回相位。

3、自古文人的出路

这类文人大多的出路就是成为各个衙门里的幕僚或是师爷,还有不少人成为私塾里的先生,也就是所谓的“寒士”。

这些职位在当时来说都属于下三流,或者说是不受高层知识分子待见的。民间甚至还为此编了一段十字词:“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少,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错,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约不查,九品官衔不选,十分和气要得。”

二、文人无行的典型代表是谁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真实情况

之所以文人的历史评价历来不高,这其中当然会出过一些害群之马,才会让人潜意识内会想到这句话。从漫长的中国朝代来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唐朝时期的诗人宋之问。这位《渡汉江》的作者,其在唐朝初期在诗歌上的地位极高,甚至被誉为初唐诗盟主。它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深刻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之情。

其实,这首诗,真实的情况是这位诗人有家不能回,因为当时他有罪在身,被贬到边疆,无法回家。而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通缉犯的思乡之情。宋之问不仅有才华,颜值高,他最厉害的是,说话滴水不漏,八面玲珑,惹得武则天的疼爱不已。

2、卖友求荣 不知羞耻

为了取得武则天的宠爱,这位大诗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卖友求荣。从历史文献记载中现显示,宋之问在一次宫廷政变中,由于站错了队伍,成为朝廷批判的对象,这样的结局让他有家不能回。这是他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于是在好友的收留下,宋之问才能找到一片栖息之地。

可想不到这位好友却是一个密谋政变的主要人物,在一次无意间听到了好友和同僚们的会议之后,宋之问转身就把这位好友出卖了。他连夜返回宫中,带着这个重大消息,以此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正是这次高密,让让宋之问重回宫内,而他的好朋友毫不知情地被处以极刑。

3、一句诗带来的杀身之祸

如果这个还不能说明文人无行的话,那我们再来听听另一段故事。作为一个诗人,热爱诗歌无可厚非,就算抄袭或者模仿,也都能被理解。可这位唐朝大诗人,却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亲外甥的两句好诗,竟然谋害了他。虽然是野史,但在众多文献中都能找到这样的出处。或许是因为宋之问坏事做尽,然后想当然地把这个罪名也安插到他头上了。

这位宋之问的外甥就是刘希夷,他的经典代表作《代悲白头翁》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为公开流传时,宋之问觉得诗的意境和秦情怀都很好,得知是自己的外甥写的后,想要占为己有。刘希夷起初只是碍于面子答应了,后来或许是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便反悔,而这却引来自己的杀身之祸。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正式建立了三国之一的曹魏。对于曹丕来说,在公元217年之前和曹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至于较量的目标,自然是希望成为曹操的继承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曹操无疑更加喜欢才华横溢的曹植,低调的曹丕,则处在下风。但是,在吴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曹丕成功战胜了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力助曹丕登基称帝的吴质,死后却落得一个“丑侯”的恶谥,这是为什么呢?

三、帝皇主导的恶谥评级

1、颁布恶谥的换位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谥号的颁布大多由帝皇来进行,这也说明为什么许多文人墨客在世时风光无两,死后却落的一个恶谥。这是因为他们在服侍帝皇时,所提的建议或贡献,或对或错,都需要长时间的时间检验,在此过程中,文人的辞世并不能左右政策的运行,待到云开雾散时,帝皇会根据文人的建议所影响的功绩来评定。

2、对君王的价值犹在

另外,还有一种手法更为贴切,这些文人被当做帝皇身边的左膀右臂,这时候的他们是有价值的,如果在此过程中,随意为他们颁布一个恶谥,无疑是对其工作能力和忠心程度上的打击,很容易引起串谋或倒戈的出现,虽然贵为天子,但在权衡利弊之后,一般都是人死后,才会根据文人的是非过错来评定谥号,这是作为一个在掌权者对国家社稷的综合考虑。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三国时期的吴质,这位对曹丕忠心耿耿的谋士,为曹丕出谋划策。在日常的行事中也学会察言观色。在吴质的帮助下,曹丕顺利成长为曹操的继承人首选。

可在吴质死后,却被封了一个恶谥。这是因为虽然在吴质的管理下,由于其权力的不断加强,人也开始膨胀起来,甚至在晚年,吴质甚至鱼肉百姓。对于这样的文人,君王们自然看不上。

四、结语

所谓文人无行,很多时候是由另一个文人来评定的,这样的评判本身就有失偏颇。恶谥的颁布同样存在价值取向的对立。如君王在文人在世时颁布恶谥,未免会造成军心涣散的局面。

可到底文人为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受待见呢,或许真的有一些害群之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文人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重要。他们用自己的诗词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让后世得以了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从古至今,为何对于文人的评判大多不高?从“文人无行”恶谥谈起(文人无行)

Like (0)
Previous 2024年7月30日 下午1:09
Next 2024年7月30日 下午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