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引争议,教育部已介入调查
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引爆了网络,一连上了7个热搜。
无数网友和家长怒不可遏,纷纷发出“颠覆认知”、“救救孩子”的呐喊。
人教版数学教材出了什么问题?是网友小题大做吗?
以丑为美
5月26日,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新版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图画风极其“阴间”,画中每个孩子的长相都说不出的诡异。
首先,眼距非常宽,眉眼的距离也非常宽,而且嘴歪眼斜,一丁点的眉毛耷拉着。
每个人都神态怪异,毫无美感,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如果只是画风的问题,还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
但当网友仔细翻看课本后,才发现,里面的内容才令人大跌眼镜。
比如,学习活动中孩子的手指,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比如,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眼神缥缈地看着 “镜头”,吐着舌头摆出了经典剪刀手。
而一个女孩则身穿黑丝,cos兔女郎形象,眼神迷离。
好不容易穿着正常了,脚腕上却赫然多出一大片纹身。
这是一张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封面图。
封图上的小姑娘,发际线高得离谱,貌似要谢顶秃头。
辣人眼睛
教科书明明应该严肃内敛,插画里却有男孩的下半身出现了“辣眼睛”的情况。
这……可以用“下流”来形容了吧?
甚至,有些插画,还公然出现了一些擦边的不雅动作。
掀女孩裙子,搂胸口、露底裤……
这些动作,确定是可以给小学生看的吗?
很多小男孩的插画,都刻意勾勒并暴露某个部位。
还有一张跳绳的图片:小女孩的裙子翻出来,露出里面的内裤。
而旁边陪伴孩子的女老师,被故意刻画了 胸前突起的部分。
还有网友扒出,别的儿童读物竟然让孩子舔女生的手臂,简直太猥琐和下流。
看完这些,网友不禁发出灵魂拷问:
这真的是咱们的九年义务课本吗?不是某国的漫画?
诡异画风
更为蹊跷的是,这版教材2013年就通过审定,而且已经使用了差不多9年。
如果不是此次被网友发现,不知道还会荼毒多少祖国的花朵!
教材中的人物配图,不仅没有体现出现代孩子的精气神,还刻意丑化当代少年儿童的形象。
这种插画,出现在教材上,究竟意欲何为?
争议之下,改版教材的封面设计及版式设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令人诧异的是,负责版式设计和插图的“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吴勇,竟然是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的著名设计师。
这连带着清华美院也上了热搜。
因为前不久,清华美院才因为毕业服装展被炮轰。
所有上台的模特妆容诡异,一律拉长了眼型,刻意塑造出眯眯眼的形象,遭到了网友的狠批,认为他们是在迎合西方的审美,丑化国人的形象,传递出负面价值。
而这次,来自清华美院的诡异画风再次卷土重来。
不同的是,这次的目标,是心无杂念的孩子。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老师是笔墨,画什么就是什么。
但在孩子还没有主观分辨意识的前提下,教材就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生正处在建立审美的关键时期,教材中的插图,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在塑造孩子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理应慎之又慎。
如此粗俗不堪的画风,真的仅是美丑之争吗?
国家对电影、电视剧、新闻出版等,都有严格的审查程序。
但是为什么到了孩子学习使用的教材,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这样的教材,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的?
扯开被“教育”包裹着的层层遮羞布,里面充满着负面的引导。
试问, 如果教材都不能严格把关,还谈何审美,谈何教育?
绝不是道歉、修改插画,这么简单
人教版数学教材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热议,绝非插画人物丑不丑的问题。
其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对某些部门到底是如何审核我们孩子教材的担忧:
相关部门是干什么吃的?整套教材中太多硬伤了!
使用这么久以后,才发现问题,还是网友发现后,推上热搜平台的。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给了说明:
举一反三,全面评估,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
教育部教材局也介入调查,看看背后到底有没有鬼。
央媒也发表评论: 要尊重群众的意见。
事情绝非道歉、修改插画,这么简单。
真心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入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
为什么要画这么丑的插画?
插画中,为什么这么多不良暗示?
这背后到底有没有阴谋?
如果有,都牵涉到哪些部门的哪些人?
一定要给人民群众和全国孩子,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
如果不能再造经典,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学习经典?
就在人教版数学教材出事儿的前两天,国家出台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
意见称:
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从这个角度看,人教版数学教材事件,看似偶然巧合,引起公愤,或许是国家重拳整治“毒教材”的契机。
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审核上把好关。
今后,千万别再拿“毒教材”,荼毒我们孩子的眼睛和心灵。
不要小看插画,其实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时代的经典。
比如,中国一代心象写意大师、国彩大师、现代装饰艺术家、公共艺术家、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保彬,就曾经于上世纪60—80年代,潜心为孩子们创作了许多连环画精品等。
这些作品,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现在来看,依然葆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一切为了孩子!
阅读这些画作,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追求,和赤诚的心灵……
来源:公家必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