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人活一世,究竟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贪图享乐夜夜笙歌,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光发热?站在绝对中立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并且这一答案几乎可以说轻易不会改变。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主要就是为了物质上的享受。开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子,有着更小的生活压力。至于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这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太过于遥远。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他曾经数次回归朝堂,但又数次被贬,而且一次贬的比一次更远。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斗争当中,苏轼看透了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百年之后终究是一抔黄土,不如活在当下,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用乐观的心态积极去面对生活。
文人圈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奇葩”,苏轼算一个,进入现代的王小波也算一个。苏轼我们大体都了解,那王小波,他又有哪些让人感到惊奇的经历呢?
王小波作为一名文人,他的作品文风奇特,思路清奇,也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了同行的诸多指责。
一、“中国的卡夫卡”王小波
用“中国的卡夫卡”来形容王小波,我想王小波如果九泉之下知道的话,应该会发出一声无奈的苦笑。毕竟没有哪个文人愿意笼罩在其他作家的阴影之下,“中国的卡夫卡”说是一种夸奖,倒不如说是一种讽刺。
王小波明明是是以独具创造力的文风而获得了公众的喜爱,将其冠以“卡夫卡”的大名,实在是不能表现出对这位作家足够的尊敬。王小波就是王小波,他值得在文坛中拥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姓名。
王小波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在当时是一位比较出名的逻辑学家。良好的家世背景,再加上王小波个人的好学和努力,他在学业上大获成功。王小波是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的高材生,在读完本科之后,他又前往美国留学,成功拿下硕士学位。
不过,王小波最想做的事情却是写作,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作家,以跳出世界的上帝视角,观察和描写这个世界。他渴望自由,也在追寻自由,他认为的自由,既包括身心的自由,也包括思想自由。
在1992年的时候,王小波辞去了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职位,住进了一间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开始全身心的写作。他不希望受到名利的影响,也不想要受到其他人的打扰,他只想自己的思想,在空白的地方任意驰骋。
当时,他所有的家当就只有一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一张睡觉的床和一套桌椅。可以说,王小波将他对物质方面的需求降到了最低,这一点与苹果手机的创造者乔布斯倒是有几分类似之处,都在极简的生活。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实现了改革开放,但是在制造业方面机会比较多,而想要靠写作来养活自己,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王小波当时并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没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
王小波的作品并不是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关键问题在于,在获得人们的认可之前,他必须先要让人们接触到他的作品,也就是必须让他的作品得以出版。可问题是,他寄给编辑的稿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编辑们退回。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写作之中,可是他却也不断收到编辑们退稿的信件。
不过,王小波坚信,他不能为了得到这些编辑们的认可而去做出有违自己人格的事情,再加上他觉得,他必须不受任何人影响的去思考,去写作。王小波完全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学历和他曾经的人脉,在体系之中找到一个安稳的位置从而进行写作,但是他没有,正是由于上面的这一原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写作,究竟给王小波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实际上,写作给王小波带来的,大概只有两个好处,其中一个便是在1994年的时候,他被当时海外的一个委员会颁发了一个文学奖。另外一个便是由于他的写作,他受到了他的妻子李银河的称赞,二人正是由于王小布的才华才走到了一起。生活虽然苦难,但是有相爱的人陪伴在身边,也就不会那样的苦闷。
王小波的作品,思想十分的前卫和深邃,不大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也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了当时同行们的猛烈批判。1997年深夜,王小波心脏病突发去死,事后妻子李银河发现额头伤痕,还有墙上刮过的痕迹,可见他心脏病突发,难以忍受疼痛撞头而亡的,在他的葬礼上甚至都没有同行愿意为他送行。
那么,王小波又为什么在现在这么的出名呢?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王小波的作品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却正符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
二、死后被公众推上神坛
1997年,王小波突然辞世的时候,他有好几部书稿还没有公开发行。与大部分传奇的艺术家一样,王小波在生前名声并不出众,在他死后却突然名声大噪,成为了公众与知识分子争相吹捧的对象,甚至在某些高级知识分子眼中,王小波成为了神一样的存在。
喜欢王小波作品的人无一不对王小波有着极高的赞誉,他的作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沉默的大多数》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作品,思想深邃,批判入骨,这或许正是王小波在他死后名声大噪的原因。
在王小波创作作品的90年代,那个时候的人们思想正处于一种转变之中,但整体上而言还略微保守,王小波此时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超前,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作品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王小波与他的作品一样,被当时的人视为异类。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众不论是在教育还是在思考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阅读王小波的作品,对于目前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并不存在什么障碍。
即便是他的作品当中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网络上也可以轻易寻找到相应的解读。所以王小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拜读称赞。
著名的公知高晓松就曾经认为,王小波是他读过的所有白话文作品当中最好的一个。高晓松虽然在目前沦为了众人嘲讽的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有着积极渊博的学识。
只不过,公众现在已经不需要一位公知来向他们宣扬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相反,目前公众们需要的是王小波这样的思想家来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去思考,去判断。
王小波被人们吹捧上了神坛,这或许是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不过,若干年之后,王小波是会被人踢下神坛,还是成为不朽的作家呢?那我们拭目以待吧。真正的经典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小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送给王小波最合适不过了。王小波如果出生在现代,或许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突然猝死,使得中国的文坛当中丧失了一颗明星。如果他还继续活在现在的话,他就可以看见他亲手创造出来的繁华了,这也可以慰藉他孤苦写作的心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