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 | 成为必修课后,我们的劳动课该怎么上?(劳动课)

劳动课 | 成为必修课后,我们的劳动课该怎么上?(劳动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课 | 成为必修课后,我们的劳动课该怎么上?(劳动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动教育亟待“归位”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我们的灿烂文化,“劳动最光荣”也是在我们成长路上不断被提及的话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观念越来越被淡化,孩子从小就不劳动、不爱劳动,使得我们的青年一代逐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这个数据,着实令人担忧,显然我国的劳动教育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出现了严重的缺位。(提示:“世界各国的劳动教育”见今日推文第2条)

导致我国劳动教育缺位的原因,从学校和家庭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错位

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教育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劳动教育。当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而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

在学校层面:我们通常看到的情况是,大多时候学校的劳动课程会被其他文化课程所替代,甚至把劳动当惩罚,忽视劳动意识的培养。

在家庭层面: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都一手包办代劳,忽视劳动习惯的培养。

2. 教育方法存在误区

多地教育部门调查显示,劳动教育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在学校层面:绝大多数学校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有不少学校,甚至都不曾设立劳动课,学生能在校内体验的劳动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别提社会劳动实践了。

在家庭层面: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搞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管,孩子在家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长大了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另一方面,由于家务劳动“让路”产生的各种家庭作业、课外辅导,却带给孩子不少的学习压力;一部分家长片面地以物质生活来衡量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这种狭隘的爱让孩子缺失劳动技能的同时,也缺乏了责任心和同理心。

3. 观念引导存在偏差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体力劳动逐渐被取代,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现象。

在学校层面:学校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许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关的职业也带着一种固有的亟待纠正的偏见,自然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家庭层面:一些家长将清洁工、快递员、农民工等职业作为“反面教材”来“激励”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便不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有的家庭在孩子做家务后用金钱作为报酬来奖励孩子的做法,也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当做家务变成了“有偿行为”,孩子如何养成劳动的习惯呢?

综上,我们的劳动教育亟待“归位”,学校和家庭都责无旁贷。

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人生有何差别?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事实上,劳动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以家务劳动为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名小学生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承担家务劳动的孩子比不承担家务劳动的孩子,

成绩好了27倍。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

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

失业率比是1∶15,

犯罪率比是1∶10,

两者收入相差20%,

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那么,我们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呢?不同阶段的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校:让劳动教育课程注入“灵魂”

其实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程,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真正体现出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前文提及的调查中显示了我国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很少,而此次《意见》明确规定了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从校内课程到校外实践,均给出了具体的要求:

有了时间上的保证,学校在实践的过程还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呢?

1.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

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并落实到教学之中。而在设置课程内容时,除了日常的生活技能培养,还应结合实际开展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场地进行农耕课程;结合传统技艺,开展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创作制作;当下不少学校开设了STEM课程,基于此,学校也可以结合将科创引向实操,开展航模课程、编程课程等。

对于专门性劳动课程,要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等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构,让这些课程在发挥已有的课程功能和课程价值的同时,充分服务于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形成。

2. 让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活动

意见指出,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在课程设置上,《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

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意识,那么这样的教育除了专门的课程外,还应当体现在日常的活动之中。

3. 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除了校内课程,还应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真实地体验生活,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融入劳动教育:

家庭行动:让做家务成为孩子的日常

在家庭层面,首先家长应明确的是,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味追求文化课的成绩而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一定要舍得“用孩子”,不要怕孩子吃苦,最直接的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1. 让孩子在适合的年龄做相应的家务

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除了学习以外,还会担心孩子年龄小做不好。但事实上,孩子的能力锻炼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我们千万不能怕孩子“帮倒忙”,不管孩子多大都应该适当安排他们做点什么。下面这份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家务清单可供参考:

2. 父母言传身教,把家务劳动变成亲子活动

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对象,做家务亦然。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安排任务,教会他们怎么做也很重要,家长跟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些家务,在做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观察和练习就能学会实际的技能。这样的亲子互动也是很好的亲子陪伴,有益于增进亲子感情。

3. 制定家务分工,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做家务应该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包括孩子,所以家长可以制定一份家务劳动的分工表,明确每个人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家务,并严格执行。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劳动课 | 成为必修课后,我们的劳动课该怎么上?(劳动课)

Like (0)
Previous 2025年4月25日 上午11:48
Next 2025年4月25日 下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