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正在郑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火热展出中,此次巡展甄选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和《洛阳春色图》等多件代表性书画作品进行展出,营造了浓重的文化氛围。
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推出系列报道《在郑州看“故宫名作”》第三篇——《藏在皇帝寝宫里的传奇书法》,让我们跟随故宫专家,四分钟深度了解《中秋帖》。
本次系列报道,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学校副校长付韦鸣做讲解。付韦鸣系统研习古代书画、篆刻、艺术史、明清宫廷史,曾任故宫出版社书画编辑室副主任,参与编撰《故宫画谱》(58种)、《故宫书画馆第八/九编》、《米芾书法全集》(31卷)、《兰亭书法全集》、《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31种)等书。
《中秋帖》卷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著名古代书法作品,因为在帖的开头写有“中秋不复不得”等字,所以被命名为“中秋帖”。这件作品旧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所作。王献之作为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从小富有盛名,他性格“高迈不羁”,举止“从容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基因,又对书法学习极为刻苦勤奋,最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创新。南北朝时,人们崇尚王献之的书法,号称海内外不但不知钟繇,连他父亲王羲之的风头也被王献之盖过了。
乾隆御笔“三希堂”匾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我们今天要谈的这卷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书法作品《中秋帖》,当年曾是乾隆皇帝藏在寝宫养心殿里的珍贵宝物,乾隆把它和传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三希”。为了更好存放三件书法,乾隆专门在养心殿的东(西)暖阁开辟了一间房,提名“三希堂”,这里从此成为一朝天子欣赏历代书画、进行艺术创作的“秘密花园”。
乾隆在《中秋帖》题跋中,认为当时宫廷内府收藏的所谓王献之墨迹,大多是唐朝人的临摹之作。只有《中秋帖》上的二十二个字,神采如新是真迹。并引用张怀瓘《书估》中的:“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来形容这件书法。明代收藏家董其昌及项元汴在帖上的题跋也都认为这件书法是王献之的真迹。
《中秋帖》卷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但现代研究者基本认定,《中秋帖》不是王献之的真迹:其书写的文字内容与传世碑帖中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相近,属于从《十二月割帖》里截取的一部分文字,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秋帖》上的文字,如今没法完整释读的原因,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段完整的内容。同时,《中秋帖》里的书法用笔连绵圆润,也与东晋时期的书法风貌有所差异,体现出宋代流行“散卓无心笔”的书写特点。不少学者认为《中秋帖》的书风和宋代书法家米芾的风格很像,或许正是米芾节临了王献之《十二月割帖》上的部分内容,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件《中秋帖》。
无论如何,在真迹已绝的情况下,《中秋帖》无疑成为了我们想象二王书法、回望东晋风流的重要参考。而董其昌、项元汴、乾隆皇帝这些人在《中秋帖》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加持”,又进一步提高了这件珍贵书法作品的故事性和历史价值。
此次位于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展览面积1300余平方米,以故宫《石渠宝笈》为主线,分为“展卷、观山、赏花、浴马”四个展区。“展卷”是实物展区,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甄选出《石渠宝笈》中26幅最具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巡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7日。
记者:池金山
编辑:张杭
统筹:岳翔、李昌虎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藏在皇帝寝宫里的传奇书法(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