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对这一句台词不陌生: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那么在通讯还不发达的古代调兵是怎么实现的呢?
虎符
君主持半符,将领持半符,需要调兵的时候,使者携带君主之符前往将领的营寨,与将领之符契合得严丝合缝,则按命令立即出兵。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战国到秦汉时期,兵符多为虎形。
虎符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兵符
杜虎符
❈
身份信息
名称:杜虎符
使用时期:战国时期至秦朝
出土时间:1975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
形状: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字体为小篆
属性: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地位: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兵符
❈
秦殇博物馆前还有个更大的虎符雕塑
❈
铭文内容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
❈
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
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
❈
历史意义
最后,就说到杜虎符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历史意义了,它清晰的展现了秦国虎符的功用,由此可以大致看出秦国的兵制: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都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
只可惜目前杜虎符只发现了其中一半,1973年西安市南郊一位村民耕地时发现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国兵符,要不说陕西地下处处是宝贝呢?杜虎符就介绍到这里了,小编也去耕地了,也许另外一半的杜虎符正安静的躺在地下等待着被发现呢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 战国 国家博物馆藏
❈
身份信息
名称:阳陵虎符
使用时期:战国时期
出土地点:相传山东临城出土
属性:秦一统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军的铜制兵符
❈
❈
阳陵虎符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
此件虎符虽两半俱在,但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疑问只认虎符不认人,
皇帝不怕造反吗?
虎符——它的外形似虎并且一分为二,左一半在带兵的大将手里,右一半却在君王手里。只有他们会者合二为一时候,才可以能调动大军。那么一半的虎符就能调动大军吗?
这自然是不可以。在古代,新兵入伍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虎符长什么样子。皇帝一般都居住在深宫大院之中,将士们都极少有机会见到这皇帝的面目。而虎符就被视为皇帝的象征,见到它就如同见到皇帝。士兵们不敢谁拿着虎符,要做什么,都必须要绝对的服从。
说一个经典的小故事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
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
虎符一般制造极为精美,代表了当时的制造业最高水平,仿造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将帅靠仿造虎符调兵造反几率比较小。反而是士兵与将帅朝夕相处,容易产生私人间的信任,最终形成将帅的私人武装。
针对于此,但凡调兵出征,皇帝的使者在送来虎符的同时,会作为监军留下来,满足这些条件后,虎符才能调遣军队!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