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20日上午,一张模糊的截图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信息内容大意是,陆金所被领导点名,要被整治,赶紧撤资。尔后,此截图以惊人的速度在微信群、朋友圈刷屏,让不少投资人信以为真。
当日晚,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陆金所)平台债权转让激增,高峰时段达到1.5万份,形成投资者集体“仓皇出逃”的局面。
陆金所“720点名风波”是怎样形成的?舆论代表性观点有哪些?整个事件的态势如何?舆论对陆金所有哪些评价?投资者以及网民又有怎样的情绪?面对此事,有关部门和当事人应该如何应对?本次事件有何启示?
本文依托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网络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对以上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1
事件复盘
1.传言缘起。7月20日上午,一张模糊的截图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信息内容大意是,陆金所被领导点名,要被整治,赶紧撤资。尔后,此截图以惊人的速度在微信群、朋友圈刷屏,让不少投资人信以为真。
2.陆金所回应。20日17:55分,陆金所发布紧急公告称,“一直以来坚持严格的风控管理,成立6年至今未有任何客户受到损失。目前陆金所经营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挤兑”惊魂。不过,陆金所的公告并没有缓解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从20日晚间至21日凌晨,陆金所投资人“债权转让”项目激增近万笔,高峰时近1.5万笔。期间,定期转让栏目中出现了多笔百万级别的转让项目,一些投资者不计代价第转让手中资产。但也有部分投资人趁机“抄底”,大批收购债转项目。
(综合各平台数据分析统计合成)
4.事件平息。从7月21日中午开始,投资者恐慌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市场信心逐渐恢复,陆金所“债权转让”项目页数从高峰的1400页减少到800页以下。截至22日15:30,转让项目只剩下不到30个项目。
(截至2017年7月22日15:30,债权转让项目减少至3页)
2
原因分析
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言,引发了陆金所这场“过山车”式的赎回大潮,看似来的突然、去的奇怪,但被传闻引爆的恐慌情绪早在蓄积中。深入分析,既有政策上加强监管的大背景,也与个别互金平台卷款、跑路不无关联,折射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信任缺失的尴尬。
1.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官方新闻稿,通篇仅有一处直接提到互联网金融,要求“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实际上,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乱象,从去年开始,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基调,已经从促进发展走向规范发展,规范在前,发展在后,而且此次态度有所收紧。
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互金网行业何去何从的质疑。
2.“P2P+金交所”模式被判死刑。
2017年6月30日,央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简称64号文),叫停金交所产品。
3.陆金所部分产品违法违规被下架。
7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称,互联网平台与交易场所违法违规业务被叫停,7月15日为节点。 7月14日,陆金所部分产品判定为不合规,整改情况为“暂停发新标,部分产品已下架。”
4.行业污名化标签难破。
陆金所背靠大型金融集团,是互金网行业的龙头大哥。但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依然引发如此恐慌情绪,也折射出一个潜藏在行业繁荣表面之下的深层次问题。即,大众对网贷行业的标签化负面认知,“不合规”“高风险”“跑路”等,仍未根本上消除。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会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障碍,且必将变换形式再次诱发类似事件。下一个陆金所事件,也许就在不远处。
3
网络舆论观点透视
1.陆金所下架产品属正常政策调整,传言别有用心。
据财新网报道,上海金融办和银监局相关人士都对记者表示,对于传言不知情。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近期陆金所并未发生资金风险,只是因为监管层觉得某些产品不合规,几条产品线要暂时下架;其中有些产品年初就下架了。
有互金专家表示,陆金所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在于托管的平台,因为平台只是交易的撮合者,正如私募基金的风险并不在于托管机构,买房的风险也不在于中介。一个小小的谣言,就搞得投资者心神不宁,这个谣言本身就是在煽风点火,意在破坏金融稳定。
2.陆金所背靠强大的国字号平台,不必过分担心。
老七玩金融:如果陆金所都出问题了,那整个互金行业大家都不用玩了。因为我们一直的口号就是,如果你觉得某某平台不安全,你可以去投陆金所,保证绝对安全。
守财之道:已经在陆金所投资了金交所产品的小伙伴们也不要太过紧张,只是规范一下产品,只要互金平台本身没有问题,产品还是会安全到期回款,之后投资产品就要看清楚了。
3.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
中金网:大部分时候真正能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并不是平台,而是投资人自己,投资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好风险问题,没有绝对安全的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只要正视这些风险,并能够承受。
腾讯新闻:如果平台不具备金融业经营和风险管理经验和能力,发生风险事件,只是早晚的问题,并表示“陆金所一直坚守风险底线”。
有网友认为,如果想要给我们老百姓一个安全的投资平台,不仅需要监管层的监管,互金平台也要自律,不要为了利益做出损害普通老百姓!
4
大数据分析
1.网络信息态势分析
利用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网络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系统,以“陆金所”为关键词,以7月1日-8月6日为区间进行监测与分析,共监测到相关数据10560条。从五大平台的数据占比情况看,微信数据排在首位。通过调取微信文章分析,对陆金所支持言论占比较高。以下为相关分析图表与结果。
从陆金所“720风波”态势发展走势图来看,7月17日前整体态势平稳,17日当日掀起一个小高峰,主要是陆金所国际平台今在新加坡开业,提供海外财富管理服务。
7月21日掀起“720风波”第一波高峰,当日讨论量达到1566。主要是受新监管政策影响,陆金所下架金交所违规拆细产品。此后由于周末到来,网络关注度有所下降。
7月24至25日,舆论又掀起新一波高峰,讨论量达到934,关于陆金所事件的讨论热度开始迅速升温,因受互联网金融监管,产品下架的影响,债权转让有激增和回落之势,但目前并未完全平息。
8月3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人民日报发文称,“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控,陆金所从未发生一起投资者利益受损的风险事件”,再次引发一波小高峰。
2、网络舆论关注点分析
利用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印象分析功能,获得如下热门主题词云;同时结合态势分析中的采集信息筛选展示功能,将热门主题词与高浏览量、高转发量信息交叉对比,网络舆论的主要关注点如下:
一是与陆金所平台相关的词汇,如:陆金所、京东金融、金交所、网贷等;二是相关互金网平台的词汇,如:众安、互金、金服等;三是与陆金所的业务相关的词汇,如:债权、理财、P2P等。
从热门主题引爆点分析来看,陆金所事件的引爆点是“金交所”“网贷”“红岭”等。由此可见,红岭创投的立足之道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3、意见领袖分析
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意见领袖分析系统,我们得知最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前五名分别为:陆金所官方微博、P2P圈、网贷之家、金融界和吃吃香蕉。
整体言论倾向以中性偏积极为主,陆金所官方微博影响较高。
5
满意度分析
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系统,我们以2017年7月1日至2017年8月7日为监测时间段智能生成的网民总体情绪走势图,同时以7月20日前后为节点,对网民情绪进行对比分析:
监测时段:2017年7月1日—2017年8月7日
监测时段:2017年7月1日-2017年7月20日12时
监测时段:2017年7月20日13时-2017年8月7日12时
监测时段
满意占比
愤怒占比
失望占比
反感占比
害怕占比
7月1日-8月7日
76.59%
5.64%
14.09%
0.25%
3.43%
7月1日-7月20日
82.6%
5.5%
9.3%
1.3%
1.1%
7月20日-8月7日
68.4%
7.21%
18.7%
0.4%
5.28%
从总的情况看,从7月1日至8月7日,对陆金所的满意情绪为76.59%;在“720风波”之前,满意情绪占比为82.6%;在“720风波”之后,满意情绪占比为68.4%,其中,满意情绪下降14.2个百分点,愤怒情绪增加1.71个百分点,失望情绪增加9.4个百分点,害怕情绪增加4.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720风波”对陆金所品牌形象造成了明显影响,截止目前尚未回升至正常水平;从陆金所的客户情况来看,大部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他们对此次事件更加关注敏感。
6
启示
1.信任比黄金还重要,重塑互金网行业形象迫在眉睫。由于对政策的不同解读,人们对互金网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猜想;加之互金网行业的污名化标签,投资者心中打下了深刻的不良烙印。一有风吹草动,普通投资者便如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生踩踏效应,引爆更大的危机,纯属侥幸。
2.加强危机公关,互金网公司还有更多事情需做。陆金所7月20日晚间短短数行字的官样公告,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任何预期公告,“挤兑”现象当晚进一步发酵,直到21日晚间才自行平息。平息的原因,一是基于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的背景,认为发展空间很大;二是基于对陆金所国字号平台的信任,相信平安集团的实力;三是有机构对债权转让项目被“抄底”。但目前各方并未达成共识。
3.加强行业监管,各级职能部门任重道远。在互金监管细则没有落地之前,相关管理机构出台措施办法,开展治理整顿,如何准确监管意图传达给机构和投资人,做好预案,提高透明度,应在考虑之列。同时,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也是必须的。
4.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准确处置突发问题。陆金所官方公告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效果,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实时政策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公告并不“买单”,20日晚间转让项目数量激增说明恐慌情绪已经形成,但目前我们并没有找到陆金所更多的应对措施。 8月3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人民日报发文称,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控,陆金所从未发生一起投资者利益受损的风险事件。但态势并未完全平息。实时监测后续投资者情绪变化,避免新的传言、新的恐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