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画面的美,一种自感而又感人的美,它的细胞中心不容有投机取巧的存在,它虽然接受画家所加的一切法理,但它的最高任务,则绝非一切法理所能包办,所能完成!
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的,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辨不清。这不是神话,《庄子》外篇记的宋画史’解衣磅礴’也不是神话。
因此,我对于画面造形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在南京博物院里,珍藏着举世罕见的出土文物。
然而,有一位现代画家的作品,居然也能像这些珍贵的文物一样,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他就是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他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这位在南京享有殊荣的中国画巨匠, 被徐悲鸿盛赞为“炉火纯青”,被张大千评价为“八百年来无此画”,他本人也与齐白石一起被郭沫若称为画坛上的“南北二石”。
傅抱石擅画山水,中年创 “抱石皴”, 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傅抱石的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如果想一览先生之超凡画艺,一定不要错过这套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 《傅抱石画屈原九歌》和《傅抱石画唐诗》。
其中,傅抱石最看重的册页作品《九歌图册》为 首次集结出版。
| 九歌与历代九歌图 |
《楚辞·九歌》本是极富神秘色彩的远古祭祀神祇的乐歌,后经屈原加工改作而成,情调委婉,充溢着悲欢离合的爱恋之情,辞句典雅清丽,具有文人抒怀与民间风味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现在一般认为,《九歌》中的《东皇太乙》《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为祭祀天神之歌;
《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为祭祀地祇之歌;《国殇》为祭祀楚国阵亡将士的哀歌,因对祭祀对象的敬重,与祭神相似。
元 张渥、褚奂 九歌图卷 局部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九歌》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歌谣,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越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并吸引着历代画家以此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陈洪绶绘,黄建中刻,九歌图木版画
据传《九歌》绘画始自北宋的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其后元之张渥、赵孟,明末清初的萧云从(字尺木)、陈洪绶(号老莲),清乾隆年间的门应兆等人,都有描绘《九歌》的作品传世。
这些前人画家各有技法表现,对于《九歌》的绘画创作都有不同的贡献。
| 傅抱石与九歌图册 |
傅抱石的《九歌图册》创作完成时间,写在《国殇》的题识上:“右《九歌》十帧,乃据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经营成图。一九五四年十月七日,傅抱石南京并记。”
东皇太乙
东君
这个时间段的背景是: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中国国内出版著作,文艺表演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相继开展,郭沫若在这年6月出版了《屈原赋今译》;
郑振铎先生作序的《楚辞图》影印本同年5月出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再次上演了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五幕话剧《屈原》……
傅抱石于同年5月,再次绘制了《屈子行吟图》,以表示对屈大夫的敬仰之情——面庞清秀的屈原散发长髯、宽袍大袖、目光涣散、身心疲敝、形销骨立,缓步行吟于泽畔,神情抑郁,但比较内敛,情绪上没有20世纪40年代绘画中的屈原那般激动和悲愤, 在心理上更为接近真实的屈原形象。
云中君
湘君
这些活动推动了傅抱石的创作激情,他拟创作根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为文本的《九歌图》,参加1954年年底华东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作品观摩会,继而参加全国美展。
湘夫人
大司命
追溯傅抱石创作《九歌图》的动机,首先是他服膺中国传统文化。
他挥毫创作了若干屈原像后,又相继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屈原《离骚》《九歌》中的人物作品,如《渔父》《湘夫人》《山鬼》等,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河沦落、人民流离失所的无比痛心, 把高士和美人作为寄寓情感,表示正直、风骨、道义指归,追求真理的九死不悔的精神。
少司命
河伯
另从绘画题材的选择和文化修养的层面上理解,傅抱石创作《九歌图》,也有个积累的过程。
他曾经说过:“刻画历史人物,有它的方便处,也有它的困难处。画家只有通过长期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会,心仪其人,凝而成像,所谓得之于心,然后形之于笔,把每个人的精神气质性格表现出来。”
在1954年创作完成全套《九歌图册》之前,他已陆续创作了多幅关于《九歌》的人物,数量最多的莫过于他最喜爱的《九歌》中的两篇——《湘君》和《湘夫人》,其次是《山鬼》,这都可视为他《九歌图册》全部构成前的艺术准备。
山鬼
国殇
《九歌图》的创作,一如傅抱石自己所说的,“就《九歌》的全部构成说,也是清初以后(大约三百年)较早的一人……”其艺术风格,表现在人物环境的氛围和人物形象的处理上,除《东皇太乙》外,其余人物“均作年青人形象”,“揆之旧图,出入实多”。
与陈洪绶、李公麟的艺术风格迥别,可谓脱尽前人窠臼,是另辟蹊径之举,这是画家几经揣摩,符合郭沫若《今译》精神的创作,的确是“笔墨虽陋而驰志弥深”的。
本套书的解读人 山谷老师曾在文章中这样提道,“《九歌图册》在傅抱石有生之年没有出版,辞世后几十年里,也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尽管其间有海内外的杂志和书籍不同程度介绍过《九歌图册》中的全部或部分作品,但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出版。
现在画册正式付梓,可以告慰傅抱石先生本人,也可告慰去年仙逝的二石先生了。”
名家解读与画作相得益彰,读者可以轻松地通过大师名画读懂华夏名篇。
| 唐人诗意手册 |
继《九歌图册》三年后,傅抱石先生在南京又创作了著名的 《唐人诗意册页》,共十六张。
傅抱石先生于1948年夏天作的这十六幅唐人诗意册页,是他住在中央大学宿舍时所绘。
其时,正值盛年的抱石先生创作激情澎湃,自1946年10月从重庆回到南京后,年末即与徐悲鸿、陈之佛、吕斯百、秦宣夫举办了联展,次年10月在上海南京东路慈淑大楼“中国艺苑”举办了个人画展,一百八十多幅作品,山水、人物各半,且多巨制,获得极大的成功。
也许是在巨幅作品的创作过后余兴不减的缘故,他以小幅的册页来继续他的诗情逸志的表达。
十六幅作品是绘在日本美浓纸上的。
美浓纸是日本人居室隔间木拉门上的糊裱用纸,细、白,透光,有韧性,性能类同我国的皮纸,只是尺寸有限制,作册页用纸却十分相宜。
抱石先生爱用皮纸作画,用美浓纸可谓物尽其用。
对于诗意画来说,如同诗无达诂一样,不同的画家因为个性、修养、文化程度和审美的差异,笔下的墨章也自然不同。
它的本义要求,绝不是画家的二度创作,而是全新图画,也不应是诗作的机械图解,而是以自己的心与古人之心交融、合拍,用画笔表现诗作的精神、意境和作者情感。
傅二石先生说,他父亲喜爱唐诗并常选题作画。这是才情所致。
成功的诗意画,关键是能否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内蕴,有无独特的笔墨表现,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笔墨功夫,是很难在这个领域中独树一帜的。
欣赏抱石先生的册页, 首先让我们惊叹的是先生对于这十六首诗的准确到位的理解,直抵诗作者本人的内心深处,然后以天才性的笔触把自己心中的这份理解形象地倾诉出来。
从画作轻松而又气魂恢宏的笔触中,可以看出抱石先生对这类题材的深刻把握和游刃有余的笔墨功夫。
——山谷
终南山
快意的挥写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竹里馆
诗意画的诗意用笔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将进酒
醉的场面与不醉的表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踪迹大化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登高
空白之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客至
酣畅之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问刘十九
大侧面和小侧面的交融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琵琶行
情景交融的叙事画本
莫使金樽空对月,为君翻作琵琶行。
《傅抱石画屈原九歌》
傅抱石绘画
山谷解读
《九歌图册》是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创作于1954年的册页,以屈原《九歌》为题材,用画笔表现诗作的精神、意境和情感。
傅抱石对于《九歌》题材颇为钟爱,在创作这套册页之前,已有多幅《湘夫人》《山鬼》等作品问世。
1953年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出版,傅抱石以此为文学蓝本,经营成图,创作了《九歌图册》十帧。
其艺术风格,可谓脱尽前人窠臼,另辟蹊径。此次出版,辅以《九歌》原文及解读文字。
《傅抱石画唐诗》
傅抱石绘画
山谷解读
赵昌平语译
《傅抱石画唐诗》是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创作于1948年夏天的小幅册页,以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为题材,用画笔表现诗作的精神、意境和情感。
傅抱石喜爱唐诗并常选题作画。
成功的诗意画,关键在于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内蕴,有独特的笔墨表现,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笔墨功夫。
傅抱石的这套小幅册页,可谓直抵诗人的内心深处,从画作轻松而又气魂恢宏的笔触中,可以看出画家对这类题材的深刻把握和游刃有余的笔墨功夫。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